科举制度(四)讲义.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节 科举制度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科举】 【院试】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茂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三年之内两次,揭晓称“出案”,第一名:案首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为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中央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考试内容与乡试相同,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放榜之时,正值杏花飘香,故又称杏榜。举人取得“贡士”资格后,方可参加殿试。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被视为“抡才大典”。 【殿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区别等第。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 四级科举考试表 考试名称 考试时间 考试级别 主考官 及第者称谓 说明 院试 每年一次 县 府 州 省提督学政 秀才 乡试 三年一次 京城和各省 皇帝派遣考官 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乡试后第二年春天 京城礼部 皇帝特派考官 贡生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会试后同年四月 皇宫殿廷 皇帝 进士 状元 榜眼 探花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名为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 【状元】 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得状元称号的又1000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750名。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进士】 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有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刘禹锡、宋之问、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两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及第】 又叫登科,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国子监) 教授王公贵族子弟。(太学生、国子生)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校、序、庠、学、国子监】 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 【贡举、察举、制举】 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