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概第一章课件崔雪茹精要.ppt

  1. 1、本文档共1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1章 导论 第2章 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3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4章 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 第5章 主张超尘绝俗的佛家 第6章 宣扬兼爱的墨家与强调功利的法家 第7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第8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第9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10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简介 西南财大人文学院 主讲教师 :崔雪茹 TelQQ:305981896 Email:cuixueru1980@126.com 开学寄语 历经十二年寒窗苦读,历经多载梦想催化,经历了恩师同窗的教诲与帮助,经历了亲朋故友的祝福与期待……你们走过了六月的冲刺、七月的等待,八月我们收获了季节的果实,收获了发自内心的更大的梦想与希望。在此,祝福你们,刚刚跨入大学校园的天之骄子。从明天开始,你就要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间。明天你将会对我们的社会关注更多,明天你将为你的未来付出更多…… 新的生活、新的学年,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学道授业的延续,更是开拓创新的开始。让我们珍藏起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作为更上一层楼的基石;摒弃那些苦涩和泪痕,当作拼搏路上的考验。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勤能补拙,苦亦甘甜……? ?在新的学年里,希望你们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为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富裕、自身的未来,自觉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做一个有崇高理想和高尚品格,能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人;做一个有决心、有恒心、有信心的人;做一个学识广博、视野开阔、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未来人和世界人!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概说“文化”和“文明” 一、文化的词源 文:《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各色交错的纹理(本义);《周易》:“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这段文字说明,我们的祖先包牺氏重视观察自然与人类自身,从自然界与人类自身领悟道理,概括为“八卦”来通天地万物之神妙,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情状。 1、“文”字的引申义 引申为: ①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②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③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④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易·系辞下》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中的“化”即生成,化生也是生成。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以上三个本义,最基本的是指改变、变化。即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2、“文”与“化”并联使用 “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见于《易·贲卦·象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文字说,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天文”,既指“自然变化规律”,也指“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这里所说的“人文”,既指社会变化规律,也指人对人伦社会规律的认识。“天文”、“人文”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文化:“文治教化”,即礼乐和典章制度等。 文化: “文治教化”,即礼乐和典章制度等。 将“文”与“化”二者合并而用,则始见于西汉末年刘向所著之《说苑?指武》。其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在西方,“文化” 原意为耕耘、居住、操作。中世纪以后,引申为对人类心灵、情操、知识的培养——对应于中国文献中的“以文教化”,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祖、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3、“文化”概念使用的泛化 “文化”概念使用的泛化 考古发现某一处古代遗址,通过这一遗址的研讨,揭示其历史内蕴,就称某某文化,如“玛雅文化”、“仰韶文化”等。 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涵养:“某某人很有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追求。 其它还有“社区文化”、“商业文化”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