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吴鹤].docVIP

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吴鹤].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吴鹤]

2005年浙江省论文评比 参 评 论 文 学科 数 学 题目 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 单位 温州实验小学 姓名 吴 鹤 联系电话 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几种热现象的冷思考 思考一: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吗? 现象: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于是,许多数学教师就认为:每节数学课一定要创设情境,不是情境导入的课就不新颖,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但是有些课的情境创设未免太过牵强。 比如:在华东六省一市的一次观摩课上,一位教师上《平行线的认识》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小朋友在做作业,不小心掉下了两支铅笔。然后电脑发出画外音:小朋友,你觉得这两支铅笔掉在地上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呢?我不禁听得一头雾水:“铅笔掉在地上能有哪几种情况呢?”后来往下听,才知道教师设计这样的情境是希望学生说出“平行”、“相交”两种情况。 分析: 为了设计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境,教师不能说不卖力,真可谓是“绞尽脑汁”才想出这么一个情境。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情境现实吗?两支铅笔掉下来,我们所想的就是马上把它们捡起来,谁还会去想它们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而且,两支铅笔真正构成“平行”的机率有多少?这样的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有没有实际上的帮助呢?这是不是浪费时间?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难道就一定要“情境”吗? 我想:恰当的情境创设是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但不恰当的情境创设反而会起到负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课开始很久了,还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胡扯,把注意力放在了与数学无关的事情上,因此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 再比如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为了创设情境,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还觉得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浪费了时间。其实,计算课也不一定每节课都得跟生活相联系,非得找到生活原型不可。数学教学到了一定程度,本身就具有数学的魅力!教师不应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 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有些知识,也可以通过设计有悬念、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入。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也不妨来一点复习铺垫,为学生更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提供帮助。 思考结论: 创设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但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创设“情境”,要灵活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只要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各种方式都是可以的。 思考二:知识都要学生去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吗? 现象: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自己的实践、探究与体验,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知识,在探索中领悟知识,培养能力!这改变了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局面,无疑对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有着巨大的帮助的。 但是,在课改前进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现在的很多公开课都是非“探究”不能示人的!一堂课处处体现“探究”的理念! 有些根本不需要学生去探索的规定性知识老师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一位老师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为什么有三条边?有的课则是整节课都在探究,如:一位老师在上《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一节课都在让学生探究有多少种计算方法?等学生挖空心思想出多种良莠不齐的算法之后,时间也差不多了,没有做一个相应的练习;有的老师上课时唯恐多讲,本来可以一句话点明的事情,却老是跟学生“捉迷藏”、“兜圈子”,非得问遍了全班,终于有一个“搭搭边”了,才兴奋地继续教学!生怕自己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分析: “探究”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什么知识、什么问题都是需要探究的。有些规定性知识,像“三角形有三条边”,是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只要老师告诉他们或者他们能掌握表象就可以了。 而上述第二位老师只注意尝试、探究环节的教学,关于数学知识内容的小结表述、理解消化、巩固运用等后继环节却一点也没有。计算是一种技能,如果没有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虽然整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拼命动口,却没有让学生静下心来进行训练,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