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诸子概说精要
* * * * * * 《论语》和《孟子》占了整个模块的一半以上的分量。从页码上看,全书共131页,除去书前的“概说”7页,这两部分共占74页。也就是说,不管是从编排的体例,还是从实际数量,《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都是本教材的着力点。其中,《论语》以全书仅1万1千字的数量,就占去了本教材选读四分之一的页码。所以,《论语》的教学又为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下面,就以《论语》选读为例,说说专题的使用。 孔子及儒家思想 (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孔子像(唐吴道子画)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孔子办教育 孔子办教育,推广私人讲学,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有很大贡献。他破除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孔子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以“循循善诱”来赞扬他。 后人评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 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 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 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 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 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 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 孔子问李老聃图(明代画) 孟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先秦诸子语录·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答非所问,转换话题,利用一切机会劝谏君王实行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 ○这是最能集中反映孟子民本思想的一段话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他的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著作保存在《荀子》中。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荀子“重法”,他的思想在实质上和法家思想有不少一致的地方,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思想家。 老庄及道家思想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一、以“道”为核心。 《老子》的哲学思想 “道 ”在 《老子》 中出现了70多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