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讲述.doc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讲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讲述

 城市规划1999年第23卷第1期CITYPLANNINGREVIEWVol.23No.1Jan.199949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 梁 鹤 年 作者简介 梁鹤年,男,祖籍广东顺德,香港长大,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执业三年,并先后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和雷丁大学(土地管理与开发)。1979年起在加拿大皇后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执教至今,现任学院院长、教授。梁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市容设计、住房分析、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研究。他是加拿大联邦政府财务部基建顾问、加拿大“土地论坛”创办人与主持人,加拿大多纳基金“中国土地管理事业培训”项目负责人。主要著作有《主观性的政策规划与评估》(1985)、《简明土地利用规划》(1989)和《城市形象:内在观》(1992)等。1984年起与中国原国家科委、计委、建设部及土地管理局等合作,回国讲学与研讨,并在本刊及国内其他报刊发表数篇论文。 作者寄语: 20多年前我离开香港,离开建筑师的事业,是基于一个可以说是傻劲的希望。我想观察西方的社会,学习他们的科技,将来在中国发展的路程上作点贡献。部分是机缘,部分是选择,我的知识结构变得复杂和多元化(也是多源),我把自己看成城市规划专业东西方知识交流的拓荒牛。因此有时难免粗枝大叶,挂一漏万。开垦出的土地将来还需很多有心人努力去灌溉和耕耘。我希望通过“美加飞鸿”以文会友,为城市发展共同努力。 前  言   什么是美?美是否主观的?个人的?武断的?主观是必然的,但主观不代表个人的武断,如果是纯粹个人的武断、那么世界上不可能有所谓“公认”的美人、美景。罗马的壮、巴黎的媚、维也纳的秀、纽约的动都有相当高度的认同。我们的“人性”(humaness)是共通的,我们的“城市阅历”(urbanex-perience)也是类似的。我想提出一个城市设计里“美”的追求的一个理论构架,供大家讨论。理论构架首先,我将介绍五个理论思想及我的立足点。(1)“怀疑主义”(skepticism)并非新论。消极的走,这是真理的幻灭。如审裁耶稣的罗马总督比拉多的政治实用主义名句“真理是什么?”(Whatistruth?)。积极的走,这是追求真理的起点,如笛卡尔的《方法论》。我选择积极。(2)“相对主义”(relativism)也非新论。希腊哲学家、赫拉克赖脱(He-raclitus)的“变更”论与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的“原子”论,早就播下了时间的相对和空间的相对。既没有相同的时刻,也没有相同的事物。消极的结论是“个人不能负责,也不应负责”。积极的结论是“责任是个人的,只有个人才可以负责。”我选择积极。(3)“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以思考作为追求真理的途径。我同意。(4)“实验主义”(empiricism)是以官能为认识真理的基础。我同意。(5)康德的实用思想(practicalreason)指出: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但我们思考系统的组织是共通的。爱因斯坦也曾受到启发,不同的人,以不同的速度走动,但他们各自所测的光速是相同的。可见,认识和追求真理的方法各有不同,但真理还是同一真理。经过多年的观察、思考、再思考,我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理论构架去探讨城市的美和城市设计经典作品中的美。它就是:真、善与美。“真”———按柏拉图和阿里斯多德的传统,真的追求有主观和客观两部分。客观的追求靠外在的鉴定,产生的是知识。主观的追求靠内在的判断,产生的是见解。真知的追求就是见解与知识的结合,辨法是对证。最高一层是“自明”(self-evident),但为数极之有限(如数学上,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其次是“无可置疑”(beyondreasonabledoubt);再其次是“大量的证据和理解”(preponderanceofevidenceandreasoning)。真知的意义在于追求(不断的增加、取代、改正、丢弃),不在于拥有。“善”———善是“美好的事物”。包括值得去获取的,如财富;值得去做的,如义举;值得去达到的,如健康;值得去知的,如真理。善的追求来自欲望。霍布士(Hob-bs)和斯宝诺莎(Spinoza)都强调欲望有两种:实在有的欲望和应该有的欲望。也就是阿里斯多德的表善(apparentgood)和真善(realgood)之别。表善与真善不一定是矛盾的。近代美国哲学家阿德勒(Adler)解释表善为“需求”(wants),是基于我们个人(individu-alpersonhood)的欲望,是个别的,有选择的,后天培养的。真善是“需要”(needs),是基于我们的人性(humanness),是人所共通的,无可避免的,与生俱来的。善的追求就是个人欲望与人类欲望的协调,是需求和需要的协调。起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