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民变若干成因新探.pdf
2016.04
LANZHOUXUEKAN
■ 历 史
宋代民变若干成因新探
廖 寅 王晓龙
摘 要 从传统的革命批判的角度来看,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的腐朽无疑是宋代民变的根本原因。 但从社
会治理的角度分析,“邪教”的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饥荒,社会暴利的存在足以诱使人们去“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特殊地区的特殊区域文化和历史传统也会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致命的影响。 这些新的认知和启示对于今天的
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宋朝;民变;成因;社会治理
- - -
中图分类号K244/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3492(2016)04 0037 07
农民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反抗地主阶级政权的行为,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其性质的判定会出现
截然不同的结论。 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和争取人权的角度,这种行为称之为“农民起义”、“农民战争”,
是革命力量反抗反动统治的必要形式,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站在封建国家的立场和社会治理的角
度,这种行为则称之为 “民变”、“民乱”,是对国家法律的践踏和既定社会秩序的破坏。 从 19 世纪末到
20世纪70年代,中国始终处在一种强烈的革命语境中,农民起义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焦点,直到20 世纪
80年代,随着中国逐渐走出革命语境,农民起义才逐渐淡出主流学术。 在农民起义研究范式式微的同
时,学术界也开始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反思“民变”、“民乱”对社会发展的负作用。 对宋代农民起义或民变
①
的研究,学术界也经历了大致相似的历程。 关于民变的概念,笔者赞同何忠礼先生的观点,“是指具有一
作者简介:廖寅,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王晓龙,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ZS021);河北省2013年人才工程项目“宋代地方社会领域突发事件与政
府应对研究”。
① 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无论是总论中国古代,还是单论宋代,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难以尽数,代表性成果有:臧知非:《生存与抗争
的诠释———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其中第一章详细回顾了民国时期、建国以来3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农民战
争研究;江上苇:《大帝国的涅槃: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与王朝更迭的断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何森:《民变:热血纵横》,青岛出版
社,2010年;孟祥才:《杀尽不平方太平:农民战争与反腐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田昌五:《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孙祚民:《中国农民战争史》(宋辽金元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清水美和:《中国農民の反乱》,日本講談社,2002年;木村正
雄:《中国古代農民叛亂の研究》,日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胡昭曦:《王小波李顺起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白钢:《钟相杨幺
起义始末》,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杨渭生:《方腊起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陈士谔:《钟相杨幺起义考》,岳麓书社,1998年。
37
定合理诉求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乃至武装起义。 参加者以农民为主体,此外尚有士兵、盐民、茶户、船
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 至于以杀人放火、抢劫钱财为目的的土匪、强盗等活动,则不属于‘民变’之
列。”①
中国自夏朝进入国家形态,其中夏、商、周属于奴隶社会,秦朝至清代属于封建社会。 从王朝更替来
说,夏、商、周属于一种模式,特点有二:第一,王朝持续时间长,夏朝(前2 -
070 前1600)约471年,商朝(前
- - ②
1600 前1046)约555年,周朝(前1046 前221)约826年; 第二,更替是以侯国取代共主(天子)的方式
完成,商、周、秦国在成为共主之前皆为侯国。 秦朝至清代则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