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瑶人工营林生计的水土保持研究.docVIP

过山瑶人工营林生计的水土保持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山瑶人工营林生计的水土保持研究.doc

过山瑶人工营林生计的水土保持研究   【摘 要】通过对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F寨过山瑶刀耕火种的混农林业的考察,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这种耕作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生态补救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过山瑶在人工营林中,针对不同的林地采取小面积分散地开垦,坚持最小改动的原则,采取浅坑堆土定植幼苗、林地间种经济植物和其他农作物、间伐代抚的操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地表土壤的原有结构,实现生态补救,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维护相兼容的目的。这种生计方式包含了瑶族人民朴素的生态智慧,并非所谓的破坏生态环境,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有着借鉴价值。   【关键词】过山瑶;人工营林;生态人类学; 水土保持   【作 者】吴声军,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博士。广西贺州,542899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6-0096-006   一、引 言   “刀耕火种”是生活在高山丛林中的居民一种原始的农耕方法,也称“火耕农业”。这种耕作模式是通过焚烧刀斧砍伐之后的山林,再撒下种子进行耕作,一般耕作三到五年之后再另开辟山地进行耕作。至今,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的热带雨林的山地中仍然还在使用。[1 ]80 在我国南方省区及海南岛的一些少数民族也还采用这种耕作方式,如历史上居无定所的瑶族人民,他们长期迁徙在我国南方高山丛林中以刀耕火种为生计,过着“以木叶履屋,种禾、黍、粟、豆、山芋,杂以为粮,截竹筒而饮,暇则猎山兽以续食”[2 ]153-154 的“吃一山,过一山”的生活,因而也被称为过山瑶。过山瑶定居之后,除了在刀耕火种地种植杂粮以度日外,他们还进行以人工营造杉树林为主的混耕农业。   然而,这种耕作方式被认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美国威廉?拉迪曼(William Ruddiman)教授认为,几千年以来的刀耕火种砍伐了大量的森林,焚烧之后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同时,长期的刀耕火种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加剧水土侵蚀和洪涝灾害的发生,减少了水源涵养。面对质疑,美国人类学家康克林以人类学的方法对刀耕火种进行了实地调查后反驳,并进行了民族生态学研究。[3 ]3 此后,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生态人类学开始兴起,对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刀耕火种的技术体系在内的本土性知识,这些知识包含了山地民族在适应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生态智慧。[4 ]338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刀耕火种是在维系整个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适度开发,在向自然环境索取物质的同时也保护了自然,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 ]在这种生态文化的规约下,生态平衡得以维护,基本上不会导致水土流失。[6 ]本文选择了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一个以刀耕火种营林为生计的过山瑶村落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对过山瑶人工营林过程的技术操作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展开探讨,以期揭示瑶族地区本土性知识中的生态智慧。   二、田野调查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贺州市西北部,地处湖南、广西两省区交界的都宠岭和萌诸岭的余脉之间。F瑶寨位于富川县西北部朝东镇西南方,村落地处都宠岭西岭山东面海拔800~1000米的半山腰,村落中心坐标为北纬24°57′06,东经111°07 ′07,海拔900米,距县城5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7公里。由于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在4.8~17.5℃之间,年均降雨量为1700~1800毫米,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为高磷、高钾土壤类型。植被主要有杉、松、竹等植物,也有柏、楠木、檫木、栲树等植物,其中五针松、水杉为国家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F瑶寨共32户,178人,全为瑶族盘瑶支系后裔,因保持有嫁儿子到女方、招女婿上门的习俗,所生子女可随母姓或父姓,因此村落中有凤、唐、周、邓、黄、李、赵等七姓村民。据村民讲述,他们的先祖几百年来一直在都宠岭一带的高山地实行“吃一山,过一山”的刀耕火种游耕生活,直到民国初年才在F村定居下来,是南方典型的过山瑶村落。村落脚下为一个长约10公里的峡谷,峡谷中的溪流长年绿水长流,也是下游4公里处鸟源水库的主要水源。全村山地的坡度一般为40°~60°,山势陡峭,因而没有农田,人均山地100亩左右,村民以在山地刀耕火种种植玉米、生姜、花生、木薯、旱稻等农作物和以杉树为主的人工营林为生计。   (二)研究方法   文中资料及数据来源于笔者在2015年10月16~18日在F瑶寨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中运用了深度访谈法和实地踏勘法。首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深度访谈,主要是对21户45岁以上的中老年男子家长进行了访谈,数量占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