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2017学年铭选中学高二月考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刘致树 审核人:谢巧艺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沿途地区年沙尘瀑等日线分布图,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有关图中M、N、P、Q四处数值的判断最有可能是( )
A.M为5,P大于5 B.N为10,Q大于10
C.M为5,P小于5 D.N为1,Q大于1
2.在该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可能引起( )
A.土地荒漠化 B.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
C.次生盐碱化和地面沉降 D.水域面积减少
读“咸阳一潼关河段河床的纵坡剖面示意图”, 完成3-4题。
3.建设三门峡枢纽后咸阳一潼关河段河床的纵坡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潼关河床抬高 B.咸阳水位下降 C.支流汇入水量增多 D.人为取水量大
4.据图判断,建设三门峡以后,下列地理现象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
A.咸阳到潼关大力发展航运 B.渭河涝灾增多
C.潼关上游的黄河干流含沙量变小 D.洛河的水速变快
读甲、乙两景观示意图,完成5-6题。
5甲地在草原内部形成斑块状沙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B.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C.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D.水井周围农牧业活动频繁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6.乙地草原萎缩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
7“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8“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读唐诗“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牛,随风满地石乱走”,结合下图完成9-10题。
9该诗描述的地区,最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10该诗描述的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变暖
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1.①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份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②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温带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读我国某大城市郊区多年平均及2014年的气候资料数据表,回答13-14题。
序号 项 目 多年平均数据 2014年数据 ① 年平均气温 11.6℃ 12.5℃ ② 日平均气温≥0 ℃的终止日 11月23日 12月17日 ③ 年降水量 633.4 mm 557.5 mm ④ 春季降水量 69.1 mm 71.2 mm ⑤ 夏季降水量 463.8 mm 353.7 mm 13.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该地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其护田林树种可能是( )
A.红松 B.杨树 C.樟树 D.沙拐枣
14.该地2014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 )
A.夏季风势力更强 B.河流封冻天数变长
C.春季气温比往年同期低 D.城市为居民供暖时间可能缩短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地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将新疆南部某河流域1985年土壤普查图与1998、2008年的土地盐渍化分布影像进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