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网络层架构设计分享教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OS网络层架构设计分享 前言 前些天帮公司做了网络层的重构,当时就想做好了就分享给大家,后来接着做了新版本的需求,现在才有时间整理一下。 之前的网络层使用的是直接拖拽导入项目的方式导入了AF,然后还修改了大量的源码,时隔2年,AF已经更新换代很多次了,导致整个重构迁移非常的麻烦。不过看着前辈写的代码,肯定也是一个高人,许多思路和我的一样,但是实现方式又不同,给我很好的参考。 在做网络层架构的时候也参考了Casa大神的架构思想,但是还是有所不同。 本文没有太多的理论,没有太多的专业术语,一来是方便大家阅读,二来我的基础也没那么好,没有太多华丽的词汇,对于架构来说主要是思路,有思路在,具体的实现就没有问题了。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点: 1.网络接口规范 2.多服务器多环境设置 3.网络层数据传递(请求和返回) 4.业务层对接方式 5.网络请求怎么自动取消 6.网络层错误处理 无Demo无文章,Demo下载:/SummertimSadness/NetWorkingDemo 网络接口规范 demo里面的请求示例是在网上找的,不符合我说的这套规范,仅作示例用 规范很重要,有合理的规范就可以精简很多代码逻辑,特别是接口的兼容,是最底层最基础的设计,把接口规范放在前面来说 在做这次重构时,我提出了一些规范点,可以给大家参考 1.两层三部分数据结构 接口返回数据第一次为字典,分为两层三部分:code、msg、data 1. code:?0,? 2. msg:?,? 3. data:?{? 4. ????upload_log:?true,? 5. ????has_update:?false,? 6. ????admin_id:?529ecfd64? 7. }? ? code:错误码,可以记录下来快速定位接口错误原因,可以定义一套错误码,比如200正常,1重新登录... ? msg:接口文案提示,包括错误提示,用来直接显示给用户,所以这一套错误提示就不能是什么一串英文错误了 ? data:需要返回的数据,可以是字典,可以是数组 接口帮我们定义了code和msg,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做错误处理了?当然不是,服务端的错误逻辑毕竟是简单的,具体到data里面的数据处理可能还有错误,所以错误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会单独对错误处理做介绍 2.网络请求参数上传方式统一 这里一般都能做到,也有额外的,比如我们的一个服务器接口做的比较早,当时POST接口使用的就不规范,普通的应用信息channelID、device_id使用的是拼接在字符串后面的方式,而真正的请求参数则需要转成json放在一个字段里面传递,就是接口GET、POST并存的方式,造成网络层需要做特殊处理 所以说标准的GET、POST请求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3.关于Null类型 大家都知道Null类型在iOS里面是很特殊的,我的建议是放在客户端来做,原因有很多: 1)接口的规范定义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是从一开始就能定义好的,老接口如果要把Null字段去掉的改动非常大 2)客户端用过一个接口过滤也可以解决,一劳永逸,不用再担心因为某天接口的问题出现崩溃,而且通过一些Model的第三方库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不得说下swift的类型检测真是太方便了,之前一个项目用swift写的,代码规范一点,根本不会出现因为参数类型问题引起崩溃 多服务器多环境设置 这部分基本上是照搬casa大神的设计,这里我延伸了一个多环境的设计,小的项目一般都是一个服务器,但是像淘宝之类的项目一个服务器显然是不可能的,多个服务器的设计还是非常普遍的。根据一个枚举变量通过ServerFactory单例生成获取对应的服务器配置 1.服务器环境 标准的APP是有4个环境的,开发、测试、预发、正式,特别是服务器的代码,不能说所有的代码更改都在正式环境下,应该从开发-测试-预发-正式做代码的更新,开发就是新需求和优化的时候的更改,测试就是提交给测试人员后的更改,这个时候更改是在一个新的分支上,完成后要和合并到测试分支上并合并到开发分支上,预发这时候的变动就比较小了,一般会在测试人员完成后发布给全公司的人来测试,有问题了才会更改,更改后同样合并到开发分支,正式则是线上发布版本的紧急BUG修复,修改完后同样合并到开发分支上。所以开发分支是一直都是最新的。在此基础上可能会有其他的环境,比如hotfix环境,自定义的h5/后台本地调试的环境。 客户端同样存在这些环境,并且要提供切换的入口。 在我的demo中提供了两套设置,一套是第一次安装应用的初始化环境(宏定义),另外是手动切换环境的设置(枚举EnvironmentType)。这里有一个比较绕的逻辑,宏定义的正式环境设置高于手动切换环境设置,手动切换环境设置高于宏定义其他环境 1. //宏定义环境设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