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农课程论文修改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然产物农课程论文修改版

天然产物农药课程论文 题 目 苯氧乙酸类除草剂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姓 名 吴小虎 学 号 2011301200607 专 业 应用化学 中国·武汉 二○一四 年 六 月 苯氧乙酸类除草剂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摘要:本文对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发展史,应用概况以及作用机理做了简要概述。主要介绍了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研究现状,检测技术和新进展。 关键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进展 1.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发展史 1941年合成了第一个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品种2,4-滴,1942年发现了该化合物具有植物激素的作用,1944年发现2,4-滴和2,4,5-涕对田旋花具有除草活性,1945年发现除草剂2甲4氯。此类除草剂显示的选择性、传导性及杀草活性成为其后除草剂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化学除草的发展。迄今为止,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仍然是重要的除草剂品种。 由于在苯环上取代基和取代位不同,以及羧酸的碳原子数目不同,形成了不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品种。常用的品种见表。2,4,5-涕(2,4,5-T)曾用作落叶剂大量使用过,因含有致畸物质二噁英而停用了。目前在中国使用的这类除草剂主要有2,4-滴和2甲4氯。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品种常见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品种通 用 名 化 学 名应 用 作 物2,4-滴(2,4-D)2,4-二氯苯氧乙酸禾谷类作物、大豆、牧草、草坪、非耕地2甲4氯(MCPA)2-甲基-4-氯基苯氧乙酸禾谷类作物、碗豆、亚麻、牧草、草坪、非耕地2,4-滴丙酸(dichlorprop)2,4-二氯苯氧丙酸非耕地、草坪2,4-滴丁酸(2,4-DB)2,4-二氯苯氧丁酸大豆、花生、豆科牧草2甲4氯丙酸(mecoprop)2-甲基-4-氯基苯氧丙酸非耕地2甲4氯丁酸(MCPB)2-甲基-4-氯基苯氧丁酸紫花豌豆 2.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应用概况及作用机理 2.1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应用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是在α-C上带有取代基的羧酸除草剂。取代基主要有苯氧基、芳氧基、杂环氧基苯氧基等。脂肪酸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等。除草剂的大规模应用可追溯到1942年,当时人们发现了2,4-二氯苯氧乙酸的除草活性并加以开发。中国从1956年开始在稻田、麦田使用2,4-滴防治杂草,随后2,4-滴迅速发展,类似品种相继被开发出来,按其结构特性被划分为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能和生长素一起通过控制草地和多年生阔叶杂草的生长来促进主栽农作物的生产力。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常被加工成酯、酸、盐等不同剂型, 其主要品种有2,4-滴、2甲4氯、2,4,5-三氯苯氧乙酸等,不同剂型的除草活性大小为酯酸盐,而在盐类中,胺盐铵盐钠盐(钾盐)。 2.2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属于激素类除草剂,在低质量浓度下,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高质量浓度下能杀死双子叶植物,但对单子叶植物影响很小。例如2,4-滴在质量浓度为0.5~1.0 mg/L时可用作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基质成分,质量浓度为1~25 mg/L时可防止果树落花落果,在较高质量浓度(1000 mg/L)下,可作为除草剂杀死多种阔叶杂草。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处理植物后,可被植物根、茎、叶吸收,并进行传导,如通过茎叶吸收的除草剂可通过植株的韧皮部向下传导至根部,而通过根吸收的除草剂可通过植株的木质部向上传导到达全株,促进植物体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过度分裂和伸长,从而阻碍物质运输,导致植物畸形并死亡。该类除草剂处理植物后表现的主要症状有:1)根系停止生长,不能有效吸收水分和无机盐;2)叶面皱缩,不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3)叶柄弯曲畸形,养分不能顺利输送。从分子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这类除草剂应是干扰RNA、特别是r-RNA及蛋白质的合成。 二、笨氧羧酸类类除草剂的应用技术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应用方法、应用时期和应用量等,都随作物、杂草种类和处理方法而异。通常稻田的施药时期以水稻分豪末期(即主茎五至六叶期)为最适宜,过早或过晚都易产生药害,影响产量。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献输,在水稻三叶期,每亩喷2,4一滴零点一斤(按有效成分计算,下同)水稻出现节部肿大等药害症状,若每亩喷零点二斤,即出现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筒状叶植株,这些植株比正常植株减产百分之十四左右。同时,为了提高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在稻田的除草效果,喷药前要把水层撤浅,使杂草充分露出,接受药剂。用药量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喷零点二斤左右即可。麦类作物应在分蔓期(即主茎四至五叶期)喷药,过早则容易产生与水稻相同的筒状叶等药害征状,过晚则麦苗已握郁闭,影响杂草接受药剂,因而降低药效。麦田除草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