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题
九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1. 全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 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分)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2分)
(3)辛弃疾的《西江月》中表达词人看到丰收在望时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2分)
(4)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1分)
(5)把杜牧的《泊秦淮》默写完整(4分)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shàn xiào( ) 。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pī lì( ),全体都震悚起来。
(3)他就是这样chuī máo qiú cī( ) 。
(4)望不到边际的高原像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tǎn dàng rú dǐ(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临近期末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B.自从他加入学校田径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刻苦地训练。
C.刚走到门口,我就闻到从房内飘出来的一股茉莉花茶的清香。
D.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B.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C.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5.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意思相承或
相关。(4分)
大自然给我们很多启示。滴水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要广读博览; __________________ ,是在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10分)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惩山北之塞( ) (2)且焉置土石( ) (3)寒暑易节(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8.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使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二)(9分)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