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超导材料的发展与应用讲义.pptVIP

大学物理-超导材料的发展与应用讲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超导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当“金融风暴”在2008年骤然来袭,迅速席卷全球之际,我们是否注意到,有一场悄无声息的“风暴”正以同样迅猛的姿态向整个世界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 “超导风暴”,从1911年昂纳斯发现汞的超导态开始,就以强势的姿态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这是一 下面就让我们漫游世界,去五大洲的每一个角落追循超导材料走过的足迹吧…… 场无声的风暴,却也是一场震撼人心的风暴。超导材料继纳米材料之后迅速占据了人们的实现,并成为新材料技术产业的中流砥柱。 第一站:荷兰—莱顿大学 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卡茂林-昂尼斯意外地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C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由于它的特殊导电 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开始把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称之为“超导体”。超导体的直流电阻率在一定的低温下突然消失,被称作零电阻效应。导体没有了电阻,电流流经超导体时就不发生热损耗,电流可以毫无阻力地在导线中流大的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 性能,卡茂林-昂尼斯称之为超导态。卡茂林由于他的这一发现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并享有了“超导材料之父”的美誉。 风车之国——荷兰 超导与其诞生之所——荷兰的不解之缘远不止此。 1933年,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当金属处在超导状态时,这一超导体内的磁感兴强度为零,却把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磁场排挤出去。对单晶锡球进行实验发现:锡球过渡到超导态时,锡球周围的磁场突然发生变化,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导体之外去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迈斯纳效应”。迈斯纳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用来判别物质是否具有超性。 在一个浅平的锡盘中,放入一个体积很小但磁性很强的永久磁体,然后把温度降低,使锡盘出现超导性,预测一下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磁铁竟然离开锡盘表面,慢慢地飘起,悬空不动! 第二站:美国 继迈斯纳效应后,BCS超导理论成为超导材料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BCS 理论是解释常规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所以也常意译为超导的微观理论)。该理论以其发明者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利昂·库珀(L.V.Cooper)和约翰·罗伯特·施里弗(J.R.Schrieffer)的名字首字母命名。 这种理论把超导现象看作一种宏观量子效应。它提出,金属中自旋和动量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所谓“库珀对”,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电流。在BCS理论提出的同时,尼科莱·勃格留波夫(Nikolai Bogoliubov)也独立的提出了超导电性的量子力学解释,他使用的勃格留波夫变换至今为人常用。 经过几十年的辗转,超导材料先驱者的大旗传递到了美利坚共和国的土地上。 下面来着重解释一下这个重要概念——库柏对。电子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库伦力。如果仅仅存在库伦力直接作用的话,电子不能形成配对。但电子间还存在以晶格振动(声子)为媒介的间接相互作用:电声子交互作用。电子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是相互吸引的,正是这种吸引作用导致了“库珀对”的产生。 大致上,其机理如下:电子在晶格中移动时会吸引邻近格点上的正电荷,导致格点的局部畸变,形成一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这个局域的高正电荷区会吸引自旋相反的电子,和原来的电子以一定的结合能相结合配对。在很低的温度下,这个结合能可能高于晶格原子振动的能量,这样,电子对将不会和晶格发生能量交换,也就没有电阻,形成所谓“超导”。 巴丁、库珀、施里弗因此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更是成为史上唯一一个两度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的科学家。 不过,BCS理论并无法成功的解释所谓第二类超导,或高温超导的现象。 1973年,人们发现了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 ,该记录保持了13年。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人员米勒和贝德诺尔茨开始注意到某些氧化物陶瓷材料可能有超导电性,他们的小组对一些材料进行了试验,于1986年在镧-钡-铜-氧化物中发现了Tc=35K的超导电性。打破了传统“氧化物陶瓷是绝缘体”的观念,引起世界科学界的轰动。此后,科学家们争分夺秒地攻关,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86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氧化物超导材料,其临界超导温度达到40K ,液氢的“温度壁垒”(40K )。 在获得重大理论突破后,美国研究超导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