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热镇痛药成分 何时用解热镇痛药 对一般发热者不必急于用解热药,应尽快明确诊断,但遇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选用解热药: 1、发热过高(39℃以上),危及生命,特别是小儿出现高热惊厥时。 2、热度虽然不高,但伴有明显的头痛、肌肉痛、失眠、意识障碍,影响到了患者的休息和疾病恢复。 3、持续高热已危害心肺功能,或对高热不能耐受。 4、患某些疾病长期发热,控制不够理想时,如血吸虫病、丝虫病、伤寒、布氏杆菌病、结核以及癌症发热等。 思 考 为什么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在同一章里学习?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两类药的区别是什么? 名词解释 解热镇痛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发热体温降至正常,不影响正常体温的药物。 解热镇痛药的作用部位 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发热的体温降至正常 对正常的体温无影响 解热镇痛药的作用部位 作用于外周抑制环氧酶 –对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常见的慢性钝痛有良好的作用 作用靶点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e,PG) 作用机理: –抑制Prostaglandine的生物合成 实验依据: –在体外有抑制Prostaglandine环氧酶的作用 –解热镇痛作用与抑制环氧酶的活性相平行。 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已应用百余年 安定-镇静催眠药 青霉素-b内酰胺类抗生素 阿司匹林-解热镇痛药 咀嚼柳树皮可减轻牙痛 植物中提取得水杨苷 合成水杨酸 乙酰水杨酸 杂 质 未反应的原料 产品储存水解产生水杨酸 检查法 –用铁盐产生紫堇色,检查游离水杨酸的存在 其它杂质 药典规定应检查碳酸钠中不溶物 理化性质 1、水解及产物的变化 2、氧化 3、鉴别反应 水解及产物的变化 水解生成水杨酸 水杨酸较易氧化 –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型有色物质 案例分析 某老年患者服用了家中的阿司匹林后,出现了胃痛、冒酸水的现象。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部有多处溃疡,后经过医生调查,发现患者家中的阿司匹林已经变质,散发出浓烈的酸臭味,并且片剂已经变黄。 问题 1.根据阿司匹林的结构,分析发生变质反应的结构部位,以及发生何种变质反应? 2.阿司匹林散发酸臭味的主要物质是什么? 鉴别反应 Aspirin的水溶液加热放冷后 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堇色 Aspirin的碳酸钠溶液加热放冷后 与稀硫酸反应 –析出白色沉淀,并发出醋酸臭气 先吃饭还是先吃药? Aspirin 的代谢途径 作用机制 不可逆的花生四烯酸环氧酶抑制剂 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合成 –具有强效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老药新用途 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最近研究还表明:对结肠癌有预防作用 其应用范围不断被拓展 临床应用-“万灵药” 水杨酸类解热镇(钝)痛药 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 抗炎、抗风湿 不良反应 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 可引起胃及十二指肠出血等症 –游离羧基存在 –将Aspirin制成前药(盐、酰胺或酯) 药物改造 阿司匹林的妙用 1、去头屑:把两片阿斯匹林捣碎放入洗发水中,使用这种混合洗发水洗头后,头屑会逐渐减少。 2、治疗粉刺:将片剂的阿司匹林捣碎成粉末,之后用清水调匀,敷在粉刺上2分钟左右后清洗,粉刺将从脸上快速消失。 3、保持插花的新鲜:从花店里买来鲜花后,在花瓶的清水中放入两片阿司匹林,便可保持鲜花常开不败。 4、祛除血渍:将阿司匹林捣碎后用清水调成阿司匹林溶液,之后用该溶液洗衣,衣物上的血渍即可轻松祛除。 5、除老茧:手脚等部位的老茧是不是让你觉得难看,可以用6片阿司匹林捣碎,然后与半匙“清水+柠檬汁”混合,将混合物敷在老茧处,用温热布包好,15分钟后摩擦生茧部位即可轻松除茧。 6、消灭真菌:将阿司匹林粉末与爽身粉混合,之后将其敷在真菌滋生处,每天两次可以有效消灭真菌。 7、活化土壤:在植物的土壤上喷洒少量阿司匹林溶液可消灭土壤与植物争抢养分的真菌,但要注意不可过量。 8、治疗蚊虫叮咬:被蚊虫叮咬后,用阿司匹林溶液擦在伤处,可以消肿。 9、祛疣:疣(俗称瘊子)是很恼人的皮肤累赘,将阿司匹林捣碎后敷在疣上,然后用胶布贴住,经过一段时间,疣会慢慢消失 发现 -乙酰苯胺 在1886年发现乙酰苯胺 –具很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称退热冰并在临床上使用。 –其毒性太大 可导致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和黄疸 –在临床上已不用 发现 -非那西丁 随后发现对氨基酚的羟基被醚化后,药理作用增强而毒性降低, 在1887年合成非那西丁(Phenacetin), –对头痛、发热、风湿痛、神经痛及痛经等效果显著 –曾广泛用于临床 非那西丁被撤消 70年代发现Phenacetin对肾有持续性的毒性并可导致胃癌及对视网膜产生毒性 被各国陆续废弃使用 发现 - 对乙酰氨基酚 1893年上市的解热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