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製造技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堆肥製造技術.doc

堆 肥 製 造 技 術 ?第一章 台灣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之現況及展望 林俊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所長 摘要   生物技術的範圍很廣,凡經由人為操作方式,控制、改變或調節生物之分化、生長、發育,甚至產生變異,而達到生物品種改良之最終目的,所使用之技術或方法均可稱為生物技術。狹義的生物技術則指利用組織培養或基因操作,進行生物品種改良與促進生產之技術。目前傳統品種改良及生產技術,正遭遇瓶頸或進展有限,已無法趕上糧食的需求,必須尋求較有效之生產方式。如何應用生物技術,突破現有品種改良及生物產品之生產障礙,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農業科學家所須解決的問題。行政院亦於八十四年頒訂「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積極推動關鍵性之生物技術,擬發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生物技術產業之研發、製造與營運中心。   生物技術在農業上之應用範圍很廣,可概分為組織培養及分子生物二個領域。組織培養可應用於 (1) 利用生長點或莖頂培養去除病毒生產健康種苗; (2) 利用無菌苗或懸浮細胞培養進行種原保存及引種; (3) 利用試管授精及胚胎培養技術可將野生種之優良特性轉移至栽培品種; (4) 花葯培養生產單倍體,可加速品種純化、縮短育種時程; (5) 組織培養技術可生產具研究與商業價值之突變體; (6) 原生質體或細胞融合可生產種間雜種或創造新種; (7) 胚狀細胞可用以生產人工種子或進行基因轉殖。分子生物技術之應用包含 (1) 建立基因圖譜並進行基因分離; (2) 創造新品種或新性狀,如新花色及具抗病、蟲特性之品種等; (3) 調節基因表現促進作物生長或延遲老化; (4) 生產作為生物農藥或肥料之生物製劑; (5) 植物病原菌之偵測與診斷; (6) 利用轉殖植物生產高附加價值之疫苗或重要代謝產物; (7) 利用分子生物技術進行種源鑑定及品種專利保護。生物技術之應用範圍廣泛、潛力無限,必須積極開發研究,方能面臨未來農業之衝擊。   政府為積極發展生物技術,增進國家競爭優勢,依據國家跨世紀發展策略,將生物技術等相關重點計畫,提升為國家型科技計畫,以有效提升研發成果。中央研究院成立「生物技術推動委員會」,負責規劃農業生物技術研發計畫。目前國家型農業生物技術整體計畫規劃主題為花卉種苗、生物農藥、水產養殖、動物疫苗、保鮮技術、環境保護及中藥與藥用植物等七大項。國內進行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主要有中央研究院,各大專院校及省屬之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等機構。目前較有成果之領域有各種重要中藥作物及花卉作物之組織培養大量繁殖及健康種苗之生產;紅豆杉細胞懸浮培養系統已可工業量產紅豆杉醇;植物病毒鞘蛋白基因選殖及抗病毒之轉基因木瓜與蘭花之育成;生產 BT 內毒素之基因可作為生物農藥,轉殖植株具有抗蟲性;甘薯胰蛋白抑制因子可提供抗蟲基因來源或生產生物農藥;轉移反義之乙烯合成酵素基因可延緩花卉老化或瓜果成熟; SOD 基因可生產抗紫外線之化妝品;花色基因之選殖可提供新花色之來源;抗菌基因或菌種品系可供育成抗病品種或生產微生物製劑;部分特殊微生物製成之微生物肥料可提高作物生長與生產,部分研究成果將於短期內具有商業價值。   生物技術屬長期性、技術密集、高投資與高風險之產業,政府之政策必須堅定明確,須有相關政策、法令與之配合,更須獎勵民間投資。國內生物技術研究起步較歐美晚,基礎研究不足,如何有效運用有限資源,為生物技術能否成功發展之關鍵。生物技術之研究發展策略必須注重下列諸項:研究目標必須明確,具有重點;專業人才之延攬須具彈性,唯才是用;建立研究團隊,進行功能整合;技術交流,成果共享;產、官、學、研充分合作,將研究、發展與生產納為一體,方能使生物技術在產業紮根,綻放花朵,收穫成果。   本文之目的除說明生物技術在農業上之應用及其潛力外,將建議國內應發展之農業生物技術重點項目,更希望政府能儘速研擬相關政策予以支持,使生物技術能於本土紮根,並落實至產業。 生物技術在農業上之應用   生物技術在農業上之應用範圍很廣,可概分為組織培養及分子生物等二個技術領域。組織培養技術之應用涵蓋 (1) 利用生長點或莖頂培養去除病毒生產健康種苗; (2) 利用無菌苗或懸浮細胞培養進行種源保存及引種; (3) 利用生物反應器及細胞懸浮培養生產植物重要代謝產物; (4) 利用試管授精及胚培養技術將野生種之優良特性轉移至栽培品種; (5) 花葯培養生產單倍體,可加速品種純化、縮短育種時程; (6) 利用組織培養技術生產具研究與商業價值之突變體; (7) 原生質體或細胞融合可生產種間雜種或創造新種; (8) 胚狀細胞可用以生產人工種子或進行基因轉殖。   分子生物技術之應用包含 (1) 建立作物基因圖譜並進行基因分離; (2) 創造新品種或新性狀,如新花色及具抗病、蟲特性之品種等; (3) 調節基因表現促進作物生長、生產或延遲老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