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我们究竟教什么言文我们究竟教什么
文言文我们究竟教什么?——《童趣》《〈论语〉十则》课后反思 最近我连续上了两篇文言文,《童趣》和《〈论语〉十则》。当时我们备课组讨论时就决定将两篇文言文放在一起上,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熟悉文言文,并且也利于背诵默写。国庆节前,上完了这两篇文言文,通过对学生作业及考试的检测,我对我们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有了一些思考。 文言文为什么难学?我觉得就难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上。在上《童趣》一课时,我开始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文言文的印象。学生大多说文言文内容或语言比较难懂,学习文言文要背的东西太多等等。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发现了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感,而要学好文言文,就应当首先破除他们的这种距离感。我首先指出,文言文并非是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现代汉语也是从文言文发展而来的,许多文言文的词汇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也能发现,不过就是古代多单音节的词,现代多双音节的词罢了。而且许多文言文的词语还直接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成语。缩短了学生的距离感,才能让他们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的感受,我们应当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具体说来就是以下三点: 一、教方法。 《童趣》这一课我已经上了很多遍,也曾经试过许多方法。我也曾经制作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动画,让学生增加直观的印象。但随着教学的进行,我感觉到,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如我们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在这个想象空间中自由领会文字的魅力。如果出示动画、图片,反而会限止他们的思想空间。因此,我决定上这一课,就用学习文言文的几种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归纳的方法是以下四条:1、依照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2、依照语言环境,掌握基本词义;3、依照个人积累,掌握关键词义;4、依照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我首先布置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读的内容,简单说一说“物外之趣”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引导他们依照注释了解文章的大义。后面我重点讲了第二条,掌握基本词义。我依照课后练习二,给学生提供了两种方法——增字组词和以同义、近义来替换,然后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来初步翻译全文。在这一过程中,我强调了几点——有些字是可以组成不同含义的词语的,如“时”就可以组为时常、时候等,判断准确的含义必须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有些字所组成的词与文义不符,如“或”在文中是“有的(时候)”的含义,而非“或者”,有些字所组的词词性与今天这个字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如“鞭”是“鞭打”之义,作动词,而今天“鞭”通常做名词,这类字应牢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直接为学生解释了“之”、“以”、“其”等虚词的含义,再让学生在讲完之后归纳了“之”“以”“其”的例句,明确其含义。最后,我扣住“趣”字,让学生思考“趣”从何来?“趣”在何处?以此来讲解文义。我在前面出示的四点学习方法,就构成了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趣味。 文言文的趣味从何处来?我觉得还是让学生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比较好。但这种直观的感受不是具体的画面或影像,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想象受到限制,让学生在头脑中直接还原画面效果会更理想。因此我在《童趣》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去还原、描述作者脑海中的画面。我让他们想象,当帐中的蚊子化成“青云白鹤”时,这个蚊帐还仅仅是一个狭窄的空间了吗?当花园、花坛的角落变成丛林丘壑时,还是不起眼的一角了吗?在上《论语》时,我出示了几个关键字的甲骨文及篆书写法,让学生思考其造字法,由此引申出含义。例如我启示他们,“习”的原义是鸟不断的飞翔,小鸟想学会飞翔必须不停地飞,一刻不能停留,那么孔子在这里强调学习之后应该如何做呢?“省”的原义是眼睛上加一个箭头,既可以指看的方向是自我,也可以代表刚刚长出的枝条。这说明“省”指人在审视谁呢?新生的枝条很小,不容易看见,这说明看见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呢?“罔”的篆字形似一个人被困在了陷阱之中,那么人如果掉进陷阱,第一感受是什么呢?他能分清方向吗? 三、教文化 有的老师曾经认为,文言文中的文化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内容过多,似乎探究起来就没有止境。我以为,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本身就是具有丰厚的文化性的,我们如果不向学生展示这些内容,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不必在课堂上深究,只需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教《童趣》之前,我就曾分析出沈复的趣味与当时人的趣味是大相径庭的,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个性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浮生六记》中他个人经历遭遇的一个起点。 而在上《论语》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十条课外的《论语》语录,然后让每个学生读一条,并简单加以解释。结果大部分学生无法解释,甚至会读错,我就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