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0年代日本建筑发展综述
改革创新期
60年代日本建筑的发展历程
目录
一、新陈代谢派
二、筱原学派
三、日本古老建筑的“集结号”——“明治村”
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同时,新陈代谢也有吐故纳新的含义。
(out with the old, in with the new)
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
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桢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矶崎新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
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能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都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
同时,还倾向于挖掘城市和建筑自身的内在组织结构,利用有机体的生长作为研究模式来研究城市和建筑成长和发展的“永恒结构”,主张“可生长建筑”和“过程设计”采用结构构件或组织单元预制生产和有机重复的方式。
在新陈代谢理念的背后,是川添登强烈的预感到大众消费社会到来之后,作为永恒象征的“神殿式建筑”将不复存在,“建筑的灭亡”不可避免。
换言之,新陈代谢派主张应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成长、变化、代谢、过程、流动性等时间因素,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强调持续的一步一步对已过时的部分加以改造,形成一种周期性的循环。
丹下健三(1913-2005),为战后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活跃起来的代表建筑师,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影响了黑川纪章、桢文彦、矶崎新等一代日本建筑师。他先后获得过包括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七个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是亚洲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曾获得日本天皇亲授的文化勋章,美国建筑师协会、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法国建筑科学院的金奖。丹下健三作为日本建筑师乃至日本文化艺术界的代表而为世界所知。
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他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含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
山梨文化会馆地上有8层,地下2层,面积18085平方米,是一幢广播、报纸和印刷业共同使用的综合性建筑。在考虑各企业独立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彼此方便的联系和将来扩建的可能。它的平面组合就仿照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设计了一个个垂直的圆形交通塔作为主要支柱,楼梯、电梯、卫生间和空调机都布置在圆筒内。柱子之间架设办公室、播音室和印刷工厂。其中广播位于最上层,下面是报社和印刷厂,位置布置很合理。在各层之间还留出了许多空间作屋顶花园,为将来扩建做准备。
外露的大圆筒和混凝土粗糙质感、楼板和圆筒交接处的梁头,愈加强调了这幢建筑物的结构,暗示着它将来的成长。山梨文化会馆建成后就进行过扩建,这是一个随时间推移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立体交往空间。
丹下坚持在建筑上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的倾向。主张采用最新的材料制作体量轻、用料省、能快速灵活地装配改造的结构与房屋,并加以表现。为解决城市问题,出现用预制标准化构件装配成大型的、多层和高层的“巨型结构”。
“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
——丹下健三“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所谓的城市总体规划存在以下缺陷:第一,除非它被完成,否则整个规划无法被理解。第二,它可能或多或少与社会脱节了。我们这里提出的主体形式的概念是动态的。主体形式是一个持久性的实体,能经历社会的任何变化。“
——桢文彦与高大正人
丹下健三——东京湾“城市轴”方案
巨构(magestructure)
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单体建筑存在。每个城市,也可以说每个巨大的单体都具备一个城市应具备的各种功能,能够自给自足,自我更新。
菊竹清训——塔状城市
菊竹清训——海上城市方案
空中城市
“东京是无可救药了。我不再去考虑高度低于30米的建筑…我把低于30米的建筑留给别人去管。如果有人认为他们可以解决这个城市的混乱,让他们尝试去吧。我只考虑超过30米的建筑和城市,因此,我仅仅需要这片陆地上10平方米的空地,我会立一根巨柱在那里,那个柱子既是结构柱,也是一个垂直交通的渠道。”
——矶崎新
空中城市
早在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