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重庆地区】2016届高考语文新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6-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VIP

【重庆地区】2016届高考语文新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6-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地区】2016届高考语文新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6-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专题六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即时练 (计时:45分钟 满分:36分) 频考点22 鉴赏事物形象专练 1.(2015·辽宁师大附中模块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雄伟壮观。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 赏析 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来写景,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触景生情,说的是诗人的情是由外界的景物所唤起来的,而这种情是诗人本身所具有的。陆游在这首诗中抒的是豪情,即诗中所说的“豪气”。 这个豪情首先表现在对浮桥的描写上。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浮桥的雄伟气象,体现出诗人轩昂的气概。这里的夸张,既有数量的夸张,也有描写性的夸张,使浮桥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更典型,更理想,使之瑰丽多姿,大放异彩,给人异乎寻常的感觉。其次,是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在“催昏晓”和“自古今”的催化下,使之“雄浑中兴象自远,有涵盖一切之气”。第三是以“吹笛榕阴”写出自己的乐观和自豪。这笛声“清音有余”,意味深长,绕榕千秋,不绝如缕。 2.(2015·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赏析 这首词以经过人家的废园为题,采取象征寄托的手法,寓情于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开辟了一个新境界。起句“漠漠春芜春不住”,广漠的园地上一片荒芜的萧索,春日的芳华已消逝褪尽的景象,不正是当时“天朝盛世”已春去无踪的缩影吗?“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而那些“藤蔓”——昏庸的王公大臣及其帮闲文人,却处处牵制,阻碍着维新改革者的道路。“偏是无情偏解舞”,那些国事蜩螗浑不管的官僚们偏解粉饰太平,酣歌曼舞;那些“藤蔓”随风摇摆,偏解作阻碍行人的“舞”;那蔓草的群魔乱舞,对改革维新者作张牙舞爪之“舞”。词人已是悲愤填膺,以纵横驰骋的笔势,怒斥群丑了。联想到词人辞官离京之前,某权贵使用流言蜚语的阴险手段,对他进行的陷害,真似“蒙蒙扑面皆尺絮”。而词人此时的情怀,亦如贺铸《青玉案》词中所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下半片的“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与放翁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蕴相同。一朵明丽的孤花在荒芜的废园中寂寞地开放,无人陪护,无人欣赏。突出了它独立荒园,孤芳高洁的品格。花与词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结尾“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安慰孤花,亦是强作自解。这是时代、社会和志士仁人之间的矛盾。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在词人“花开不合阳春暮”的深沉喟叹中,我们犹听到他一往情深地吟哦:“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更听到他激越的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不是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