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服饰艺术论文(共3544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服饰艺术论文(共3544字)

民国时期服饰艺术论文(共3544字) 一、清代至民国时期移居外国的广府人服饰特征 (一)、清代华侨主要服饰特征 1、男子华侨服饰形象 出国后的华侨,往往流向或聚居在同一地区,一般把华侨聚居在海外的地区称为中华街、华人区、唐人街或华埠。清、民国时期广府华侨聚居的唐人街,他们服饰的共性特点是:众多华侨仍穿着家乡服饰款式,保留中国服饰特征。美国唐人街的广府华侨男子头后拖一条辫子,女子未婚梳辫,婚后梳髻。男子的辫子在外国常被白种人笑之为“猪尾巴”⑤,但华人却视之如宝。第一批留美少年到旧金山乘火车赴康乃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时,由于他们脑后垂辫子,身穿宽阔的长袍马褂,而轰动哈市全城。后来中国进入民国时代,华侨才剪掉辫子。清代广府男子服装有便服(对胸衫、裤)、祭服、礼服、寿袍、裘服、长衫、马褂等。其中广府商人服装多用丝绸、锦缎等上等面料;广府工仔多以青麻、葛布、纱、绸、薯莨、土布等面料制成服装。华侨男工平时身穿蓝色广东土布(俗称“大成蓝”)低领大襟衫,在田间、农场工作时戴上用竹篾或竹丝编成的广东式竹笠帽。日常装束是短衫、长衫、敞口裤,在侨乡市井小贩多是这种形象。清末吴沃尧以广东为背景所著的小说《发财秘诀》提及:“然而他还是乡人本色,平日只穿的是蓝布短打、黑布裤,脚上穿的一双细蓝布袜,除了拜年、贺节、赴席之外,轻易不穿长衣白袜,所以上中下三等人他都交处得来。”因此可见,民间劳动男子以短衫布裤为常服,来到海外仍同家乡如出一辙。总之,清代广府男子商人以长袍短褂为主的形制为主,服装风格呈现出庄重、华贵、整洁、大气的汉服艺术特征,因商务需要而着西装的形象开始出现;广府男子华工服饰形象呈现出以短装为主,服装风格为宽松、简朴、实用的汉族服饰特征。 2、女子华侨服饰形象 广府妇女移居海外多以“与丈夫或家人同行”或“投靠丈夫亲戚”为目的而出洋生活。早期华侨妇女在海外地位低下,富裕家庭已婚妇女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务;贫困家庭妇女多以洗衣、缝纫等小工、小贩、农间劳作为主。妇女们劳作时主要穿着宽松的圆领大襟衫,衣长至膝,袖子为挽袖,颜色深沉单一,衫下一般穿着裤子,天足或着屐,依然保持侨乡广府民间服饰穿着习惯。19世纪末,自梳女谋生之地从广州、上海扩展到东南亚主要城市,她们留着长长的辫子,穿着以广东特有的香云纱所制作的无领短大襟衫,衫身宽大,右衽布扣,长至腰下,内穿大裤裆黑裤,裤头配以银链裤缰,裤筒宽阔齐至脚踝。清末民初,中山县古镇、海州、曹步以及花县、南海、三水的一些乡村妇女相率出国当泥水工人。女工在工地里习惯以方形红布包在头上以遮泥尘,身穿蓝衫黑裤,脚穿用旧轮胎制成的“皮屐”。平时成群结队出现于市上,人称“红头巾”;而花县、南海华侨女工则头戴“蓝头巾”。民国时1933~1938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实行的移民法规定,“妇女移入马来西亚不受限制”,期间东莞、顺德有不少妇女来到马来半岛在矿山、橡胶园工作,她们保持戴有“蓝头巾”的习俗,从而“蓝头巾”成为了她们的标志。总之,清代广府富商女子服饰以大襟长裙为主的形制,服装风格呈现出庄重、华贵、整洁、大方、繁缛装饰图案的汉服艺术特征;广府女子华工服饰形象呈现出短装中裤为主,服装风格为宽松、简朴、实用的汉族服饰特征。 (二)、民国时期主要服饰特征 1、男子华侨服饰形象 清王朝后期,居留海外多年的华侨已逐渐接受西方服饰文化的熏陶,华侨都逐一剪去辫子,富裕商人、文人雅士着装深受西方服饰影响,并将洋化气息带回并影响侨乡,使广府地区呈现西学东渐之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的盛况。其中,广府华侨以知识分子为代表,将西方服饰文化带回侨乡。他们传送“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的观念,提倡国人剪掉辫子。辛亥革命前,服饰西化的潮流,只是少数进步人士的微弱呼声,但辛亥革命以后,西式服饰便蔚然成风。“洋布、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以及他们的家里一天天增多了”,华侨也陆续地给侨乡亲属寄回各式各样的洋货。富家子弟、侨商及官员爱穿洋服(西装)、绒大娄、西式大衣、西裤皮鞋、戴西帽,其服装面料更有绉纱、软缎、天然绸、礼服绒等,他们在长衫内穿西式衬衫、西裤,脚上穿皮鞋,头上戴西式礼帽,配上墨镜、拐杖和洋怀表,这样一种服饰形象是当时典型的中西结合服式,引领了全国服饰时尚。无论是侨乡还是居留海外的华侨,他们之中仍有不少普通百姓着棉衲、长棉袍、棉套裤以及长衫和马褂,长袍形制长至腹部,大襟右衽,其下摆左右两侧各开一小衩。虽然民国时期仍保留“长袍马褂”的影子,其与清代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更注重“量体裁衣”。民国时期的学生装是西方服饰的改良着装,是一种简便的西服,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独立领,为一般资产阶级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所用。服装的洋化最不容忽视的当然是中山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