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同步作业.docVIP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同步作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同步作业.doc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宋朝的黄金时代”这一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的是(  )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解析:注意题干的两个重要限定条件“宋朝”“商业革命”,宋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是交子(纸币),体现出宋代经济的繁荣景象;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是在商朝,A项不正确;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是在明清时期,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B 2.“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解析:从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D项排除。材料“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看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据此本题选C项,根据所学,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 答案:C 3.《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④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说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富裕而使农民贫困,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①②正确;③④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 答案:A 4.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和解读的能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5.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与题眼“有误”。材料反映了关东到上海的商船情况,体现了长途贩运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商船二三千只”“一岁三运”说明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说法有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时间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分析材料二,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答案:(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953年,在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发现了三枚铜制贝币,随后在殷墟等地又出土了100多枚。对这些铜贝的正确认识是(  ) A.是中国货币流通的开始 B.是当时唯一的货币形式 C.说明当时商代以商业立国 D.可以用于钱币起源的研究 解析: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不符合商朝的商业史实,故选D项。 答案:D 2.晋商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