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心滑向边缘——论李锐《旧址》和《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学性解读.pdfVIP

从中心滑向边缘——论李锐《旧址》和《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学性解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心滑向边缘——论李锐《旧址》和《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学性解读.pdf

■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 5期 从中心滑向边缘 论李锐旧址和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学性解读 王 辉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 革命作为用暴力改变社会结构的社会行为,既对社会发展具 有促进作用,同时也 带有强烈的破坏性、残 酷性。在民间社会 中,革命 不断被边缘化。对民众的革命启 蒙始终具有蒙蔽性,民众参加革命的动机和 目的含有朴 素的意义,对革命的信仰表现 出某种朦胧特征。在社会历史发展 中,革命 与改 良是两种基本的道路,虽然不可否认 革命的积极意义,但革命比起改良。对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破坏,改 良的社会价值同样值得肯定。 【关键词]革命;改 良;本真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217(2003}05—0089一O4 李锐,“作为当今纯文学最后几个坚守者之一”, 其新历史主义小说旧址)和银城故事)以感性与理 性高度交融、“准确而又富于力度、浑朴而又卓具厚度 的语言风格”,以“叙事的浑象性、氤氲性”(白烨语)的 特征,呈现出丰厚酣畅、幻化无穷的思想空间,尤其是 对革命溯本追源的求索与书写,使革命再次成为令人 掩卷沉思的话题。 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是在生物 链的延续中升级完成的,高一级物种总是包含有低一 级物种的因子,人作为高级动物便也难以完全脱臼普 通动物物种性的引诱,人类不可避免地对人性结构的 负面因子有着难以割舍的好奇,因而“暴力”和“性”一 直是文学表现的永恒主题。“革命”作为用暴力改变 社会结构的行为,其文学表现 自然与人头落地、血流 成河等语汇相接。长此以来,中国文学对革命的表现 总是依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将革命纳入合目的性 的认 识模式,革命及其真实性被遮蔽在国家、民族等“宏大 叙事”中。李锐以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知识分子难 以推脱的责任感,用这两篇新历史主义小说彰显了革 命的原生态,揭开了长期被历史迷雾所遮蔽的革命的 “真理”意义。 革命的民间还原。黄子平曾指出,“‘革命 ’一词 从古籍里挖掘出来并且大行其时,却确乎是晚清康有 为、梁启超、章太炎那帮仁人志士干的好事。这两个 方块字更是外来词“Revolution”的意译,决非原先“汤 武革命”里改朝换代的意识。‘革命 ’一词于文艺复兴 时期始被用于政治,其更古来的含义,却暗含 了一种 支配宇宙的超人力量。在马列语汇辞典中,‘革命’是 ‘历史必然性”’。【 ](P21)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 良恭俭让。革命就是暴动,是 一 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P246),就是 推翻旧制度、旧秩序、旧世界,建立新制度、新秩序、新 世界,对革命所做 出这种合 目的性的政治学诠释,或 者说这一革命观长期以来成为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和 发展的中心思想,也是文学创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李锐从对历史的深入探究中,形成了自己的革命 观,他跳出传统的革命定义的禁锢,剔除革命 的社会 功利性,按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把革命拉 回到 自然、原生的社会历史场景中来书写,将价值支点建 构于“民间”立场,以消解革命中心学说和革命的神圣 性为基点,实现革命的还原。陈思和说“民间”是指 “作家站在知识分子的传统立场上说话,所表现的却 是民间自在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3](Pszz)“自在的 生活状态”正是李锐对“革命”民间化书写的追求。 旧址这部哀惋凄绝的长篇小说,记录 了一连 串“惊 天动地的事情”,是 自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直至“文 【收稿日期]2003—02—06 【作者简介】王 辉(1965一),男,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89 化大革命”长达半个多世纪中国革命实践形象化的历 史记忆。小说故事情节设置在一个名为“银城”的城 镇,以两个以盐业起家、敌对的家族(李氏与 白氏)的 兴衰为线索,以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内革命、抗 日 战争、解放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宏大事件为背景。记 载了 20世纪中国银溪岸边李、白两个家族及其成员 半个多世纪变化多桀、沧桑轮回的命运。(银城故事 仍旧以“银城”为故事的生长空间。将记事锁定在 1910 年这一时间点上。以一次流产的民国革命暗杀事件为 中心,展示了血雨腥风中银城人平缓沉寂的生活。李 锐把革命放在银城原始、自然的生活链 中,叙事视角 立于民间立场,以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与知 识分子启蒙式的人文关怀精神,展示了革命的合理性 和科学性。即“革命”是银城人变化无数的生活内容中 必然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也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和 唯一。此举破除了革命社会中心学说。消解了革命的 神圣性。实现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