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pdf
2(107年第 3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 ·
生态环:l奠l史
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
王 利 华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中古时期(约公元3—9世纪),华北地区仍然具有良好的水环境,大小河流在枯水季节亦能维 持可观流量,湖泊沼泽众多,丘陵山地泉水丰富,与当代严重缺水的情况迥然有别。其时,华北内河航运 发达,水稻种植规模可观,水力加工在若干地区曾一度相当兴旺,河湖之滨的渔业具有一定经济意义,这 些均因丰富的水资源为之提供了环境支持。中古华北之所以仍能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并非由于彼时降 水远比后代丰富,而是因为山区森林植被仍然良好,具有较强的水源涵蓄能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甚 严重,黄河决溢移徙较少、危害较轻,湖泊沼泽尚未因泥沙淤填而致大量消亡,可以潴积 巨量的水源。 关键词 :中古;华北;水环境;经济活动;生态变迁 中图分类号 :K171.1;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7)03.0043.10
当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莫过于水资源严重短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大量史料证明:水资源严重短缺并非华北生态环境的本来情形,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生态破坏 的恶果。认真考察华北水环境变迁的历史过程,探讨当地水资源逐渐走向短缺匮乏的前因后果, 对于认识和解决现今的水资源危机是很有意义的 。 关于华北水环境的历史变迁,学术界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如史念海[1]、谭其骧[2] 对黄河及其支流河道、水文的变迁,邹逸麟及其课题组对黄淮海平原的河流、湖泊变迁等[3],都有 过精辟考论;郭豫庆曾撰文对黄河流域的历史地理变迁进行了综合考察,对河湖变迁问题亦多所 论及[4];田世英[5]、王守春[6]、张民服[7]、周魁一[8]等也有专文讨论历史上华北某个局部地区的水 资源环境、或者其中的某个具体问题。然而,遍检前贤的相关论著,笔者发现:很少有学者对华北 水环境面貌进行断代性质的整体论述,更未对不同时代的水资源状况做出具体评估,这既影响了 对华北水环境变迁的历史阶段性的认识,亦影响了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与过程的深入 了解,这是令人遗撼的。本文拟在学者此前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一些思考,对3—9世纪华北水 资源状况及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问题,作一比较综合的论述。偏颇舛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收稿 日期:2006.04.25 作者简介:王利华(1963一),男,安徽宿松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农业史、生态环境史和社会 生活史研究。 ①本文的“华北”,系采用 自然地理区划概念,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非指今行政区划中的华北区。
· 44 · 2007年第 3期
一 、 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基本评估
中古时期的华北是否像现代这样严重缺水呢?回答是否定的。其时,该区水系发育良好,河 流丰水期较长,在枯水期亦能维持可观的流量,大小河流水源供给稳定,较大河流几乎未见枯竭断 流记录。 且以豫西地区为例:《水经注》[9]所载当地河流,除单独立目作注的黄河、洛水、伊水、湟水、涧 水、毂水、甘水、丹水之外,它们的大小支流称为水、溪、涧、渎、津者,不下 170条。其中卷四《河水》 共记潼关以下、盂津以上,由南岸注入黄河的支流30余条;卷一五《洛水》共记洛水支流70余条;同 卷《伊水》记有伊水支流30余条;卷一六《毂水》记其支流 10余条;此外汝水(流经豫西地区)的支流 也有 30余条。可见当时豫西的河流数量众多,枝蔓稠密,是为水源较为丰富、水系发育良好之证。 该书所反映的华北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由于资料限制,我们无法对中古华北河流的流量做出具体的数量估计①,但是却有一些重要旁 证。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这一时期,不仅黄河和后来的大运河可以通航,其他较大河流亦均可通 行船只,泾、渭、汾、伊、洛、汴、颍、涡、汝、淮、泗、清、济、淇、滹沱、桑干诸水,均曾充当漕船和兵船航 道;一些河流甚至在枯水季节仍可通行船只。 豫西的洛水只是一条小河,然而《水经注》卷一五《洛水》有如下记载,称:“洛水又东,径檀山 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义熙中,刘公②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 命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竞不达 其源也。”《太平御览》引戴延之《西征记》也说:“檀山凡去洛城水道五百三十里,由新安、渑池、宜 阳、三乐。三乐男女老劣未尝见舡,既闻晋使溯流,皆相引蚁聚川侧,俯仰倾笑”[1o](卷七七0)⑧。此 事发生在义熙十三年(417年)四月,雨季未至,当地河流仍处于枯水期,受命探寻行军水道的戴、虞 等人乃可在洛水中乘舟溯流上行数百里,到达上游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