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陶孟和(连载)_408253.pdf
■ 文化名人
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陶孟和c连载,
从一次社会调查说起
1999年 五 四运动80周年 前夕 ,某调查公司对北京 、 上海 、广州的部分居 民进行 了一次 以 “五 四运动”为主 题的人户访问 ,其中有四成 左右的人表示五 四已经 “比 较遥远 ”,对它 “没有什么 感觉”。调查 中没有人知道 傅斯年 、段锡朋 、罗家伦等
◇ 智效民
学生领袖,却有人把林道静、刘和珍当作 五四运动的先驱。难怪 《中国青年报》在 刊登这一消息时说 : “看完这个调查结 果 ,心情并不轻松”,有些调查结果甚至 “颇为滑稽 ??” (见该报1999年5月5日 第7版 ) 以社会调查的方式来纪念五四运动, 是一个很好的主意。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社 会调查的鼻祖陶孟和。其实在五四新文化 运动中,陶先生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 其学问不在李大钊之下。1919年3月,远在 欧洲的张奚若收到胡适寄来的几份杂志, 读过后曾向胡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新 青年 》中除足下外 ,陶履恭似乎还属学有
根底,其余强半皆蒋梦麟所 谓 ‘无源之水 ’。李大钊好 像 是 个 新 上 台 的 ,所 作 《Bolshevism的胜利》及 《联 治主义与世界组织 》,虽前 者 空 空 洞 洞 , 并 未 言 及 Bolsheviki(布尔塞维克 ,下 同 )的实在政策 ,后者结论 四条思律 ,不无mechanical (机械的 ),而通体观之 , 尚不 大谬 ,可 称 新潮 。 ” (《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31页,中华 书局香港分局1983年版 )这里所说的陶履 恭就是陶孟和,然而浏览近年来的书报杂 志 ,除了与陶孟和共过事的个别人写过几 篇回忆文章外,几乎没有人提到过他的名 字。 假如仅仅是忘记了陶孟和等人 ,倒也 不算什么,可怕的是丢掉了五四传统和五 四精神 。最近在 中央 电视台的一档节 目 中,主持人问到五四运动中的 “德先生” (民主 )和 “赛先生” (科学 )是指什么 时,场上选手竟然答不上来,遂与大奖失 之交臂。这也许是个偶然现象 ,但是与上 述调查联系起来却耐人寻味。换句话说,
烈: ±筻 40
在中共建党80周年前夕,假如国人连这些 问题都不了解,也不关心,那还侈谈什么 幸运?
先后留学 日本英国
尼采说过, “有福之人便是那些健忘 者 :因为他们 同时也忘却 了他们 的愚 昧。”愚昧是专制的产物 ,五四运动就是 反专制的。在五四运动80多年之后 ,国人 竞如此健忘 ,并不是件好事。可见只有恢 复五四在人们心中的记忆,才能摆脱健忘 和愚昧。 陶孟和,原名陶履恭 ,1888年出生于 天津的一个读书人家,其父陶仲明曾在严 氏家馆 (南开学校前身 )担任塾师,他亦 在此就读。陶仲明于1901年去世,由张伯 苓继之。严馆改为敬业中学堂之后 ,陶孟 和以首届师范班毕业生的资格被送往 日本 留学,后改赴英国求学,入伦敦大学专攻 社会学。留日期间,他编译出版了两卷本 的 《中外地理大全》。这套书颇受读者欢 迎,以至l0年内再版7次。留英时,他受费 边社的影响,主张经过社会调查进行社会 改良,并撰写了 《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
一 书 ,成为 中 国社会学 的开 山之作 ,这时 他才二十七八 岁。巫宝山在 《纪念我国著 名社会学家和 社会经济研究 事业 的开拓者 陶孟和先生》
一 文 中说 ,此 书至少有三个
文化名人啊
方面的贡献 :一是认为家族是中国社会结 构的基层单位和核心;二是最早使用比较 研究的方法 ,指出中国与欧洲社会的历史 发展和社会结构各有其特点 ,各有其利 弊;三是肯定了中国的祭祖风俗以及佛教 传人中国的积极作用。 (《近代中国》第 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任教于北大
陶孟和于1913年学成回国,人北京大 学担任教授 ,曾在 《新青年 》发表 《人类 文化之起源》 《社会》《女子问题》《新 青年之新道德 》 《(社会调查 )导言》 《欧战以后的政治》《我们政治的生命》 《论自杀》 《游欧之感想》 《欧美劳动问 题》《贫穷与人口问题》 《新历史》等文 章 ,并翻译 了易 卜生的剧本 《国民之 敌》。这些文章影响很大,著名历史学家 金毓黻当时正在北大读书,他在日记中写 道 : “杜威云,读历史不是解决现在 ,是 明白现在。陶孟和君推衍之云 ,历史之 用 ,是要求明白现在情形及思想,而先知 其如何经过 ,故要明白现在 ,必须对于过 去具有充分知识,不是要研究过去事实如 何产生现在的事实,此即所谓新历史的研 究也。” (《静晤室日记》第168页)他还 说 , “??新历史之研究 ,为陶孟和著论 之出发点 ,吾人此后研究历史 ,能知从此 处着眼,则于史地学均思过半矣,曷可忽 乎?” (同上,第183页)
主张从调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