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

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 汉语言文学 陆澎澎 【摘要】意境说理论是中国美学的核心和基本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意境说理论与先秦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家哲学美学思想深刻影响着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并成为意境说的本源。 【关键词】 意境说 道家思想 哲学美学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在魏晋之时成为唯一可以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的哲学派别,成为后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力量之一。意境说早在唐代出现,其背景可上溯至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化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范畴,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 意境说的产生及发展 意境说理论是以“意象”为基础的主要理论,它的形成与“象”这个范畴的出现分不开的。“象”这个范畴在先秦就已出现。《老子》中的“大象无形”说,《易传》中也有“立象尽意“之说,《庄子》中提出“象罔”。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汉魏六朝之际,“象”终于转化成了“意象”。它已经取得了意和象、隐和秀、风和骨等多种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了。这一点是与陆机、刘勰、钟嵘等著名文论家对情物关系的论述分不开的。到了唐代,“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已经被美学家广泛使用了。但是,唐代美学家在“意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境或境界,本来是指疆域。如《商君书·垦令》:“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说:“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至魏晋时期,这个词语内涵略有变化。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里的“境”就由疆域转化为环境了。《世说新语》载:“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结庐在人境”的“境”还是物境,而这里的“境”实际上是指一种生理——心理感受的境况,与地理疆域之“境”已相距更远,接近了后来成为美学概念的“境”。“境”正式进入文艺学、美学领域,是唐代中期的事。唐中期的论诗著作纷纷采用了“境”字,而且用得很频繁。托名王昌龄的《诗格》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三境”说:物境、情境、意境。但这里的“意境”还只指内心意识的境界,与“意境说”的意境并非一个概念。后来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引人注目的“取境”说,此外,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亦屡言“境”或“诗境”。皎然等人之时,“意境”理论才跨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对“境”做明确规定的是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境生于象外”可以看作是对“意境”内涵的简明深刻的概括。到晚唐的司空图,作为美学概念的“境”则基本形成,并获得了诗界的确认。司空图对“意象”和“意境”的精微阐述,是古代审美意识中使审美对象由“意象”转化为“意境”的关键一环。他在《与极浦书》中指出:“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玉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这段话的意思就在于说明意象是虚虚实实,难以确定的,而要营造出此种意象就必须“思与境偕”,即诗人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与物境相契合构成浑融的意象境界。至此,“意境”成为以后历代诗学审美追求的目标。最后,经过宋元明清的历代发展,到了近代,王国维则集古今意境理论之大成,运用东、西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意境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提出了“境界”之说。 意境说的意蕴 (一)强调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彼此交融,即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文学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南宋文学家范唏文在《对床夜话》中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二)强调通过外在真实的形式和存在来追求无限的意蕴,即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皎然在《诗议》中谈到“境”、“境象”“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并说“诗情缘境发”。刘禹锡直接指出“境生于象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都强调诗歌审美是透过感官所能触及的有形世界,进入一个无形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源于“实”和“有”进而追求“虚”和“无”的境界。 (三)体现为在无穷回味、袅袅余韵中追求虚静的最高境界。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体素槠洁,乘月返真”(《选炼》)“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形容》)就是强调诗人必须超越世俗的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保持内心虚静的状态,唯有如此,才能感受和表现客观真实的“境”。苏轼也说过“虚故纳万境”,以此心境方能产生出给人虚静之感的作品。 可见,在中国古代意境说中,意境是在诗歌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情感意念与审美客体的存在表现之间相互渗透、交融,从而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个虚与实,形与神,有限与无限,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意境说的本源 意境说的本源是道家哲学美学思想。“意境”理论的哲学渊源远在其概念产生之前,就已见于先秦哲学思想的理论阐说中,历史上有儒家的“意象说”、佛家的“境界说,’和道家的“象罔说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