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保护历史文化空间综述
保护历史文化空间——冯骥才、李仁臣对话录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文联主席、作家????李仁臣:《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作家????站在门槛“指指点点”????李:很高兴能有机会与你聊一聊城市文化的保护问题。去年在《小说界》第6期上读到你的文章《指指点点说津门》,记得文章开头有这么一段话:“评说一个地方,最好的位置是站在门槛上,一只脚踏在里边,一只脚踏在外边。倘若两只脚都在外边,难免信口胡说;倘若两只脚都在里边,往往深陷其中,既不能看到全貌,也不能道出个中的要害。”这句话很精彩。的确,一个人只去过一次的地方,可以说上一辈子,而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却往往说不出什么来。与所评说的地方若即若离,或许能够更加客观。????冯:是这样,用个现代的词儿说,便是要有距离感。我生活在天津,而不是天津人,才有了对天津的“指指点点”,也才更加热衷于对天津的历史文化保护作点儿贡献。我于1994年发起组织的“天津地域文化采风”,至去年完成所有工作,标志着这一文化行为的重要成果——大型系列历史文化图集《天津老房子》,包括《旧城遗韵》、《小洋楼风情(上、下)》、《东西南北》也已全部告竣。我们用历史照片、实拍照片以及相关的可视资料,将一个个失散的景象重新整合起来,试图在人们脑海中构筑一个有真实历史文化空间的天津。????距离感还能让人在欣赏异域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发现自己在城市文化保护方面的诸多不足。去年10月我受法国外交部的邀请,远赴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交流城市文化保护的观点,受到热情的款待。首先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主人安排我住在一条窄小的旧街道上的一家老式旅馆,房间古色古香,家具全部仿古,整座楼处处都陈设着古老的艺术品,但是卫生间新式舒适。这使我一下子就进入法国人的价值观中——他们为自己生活其中的文化而骄傲。????巴黎归来的思考????冯:在城市现代化改造中,城市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是有矛盾的,但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和大文化的层面把握两者的关系,不但不会偏废一方,甚至可以两者兼得。巴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李:?1983年我第一次到巴黎时,就被她厚重的历史感与激扬的现代性相呼应的活力所感染。塞纳河畔奔驰着的虽然不再是叮当作响的四轮马车,但塞纳河桥头的雕塑,两岸的古老建筑都还完好地保存在原处。古老的建筑式样,就像特定的历史符号,真实记载着这里所发生的故事,让你觉得巴黎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漫步行走在这样的街区,聆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仰望蒙马特高地圣心教堂拜占庭式大圆顶,品味埃菲尔铁塔作为工业时代的象征意义,就像在温习一个个久远的历史事件,捡拾一颗颗丢失的文化贝壳;坐在现代化的轿车里穿过这样的空间,所享受到的不单是现代文明的果实,还有历史文化在身边的积淀。这就难怪巴黎人为自己生活其中的文化而骄傲了。因为他们依然同他们骄傲的祖先们生活在同一个精神时空里。???????冯:世界上所有现代名城都享有雄厚的历史文化遗存,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一位巴黎城市保护专家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深,他说:“城市的精神重于它的使用。”当今世界上,除了巴黎人,谁还会这样想?他们这种对自己文化的态度,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物质上的回报也十分可观。法国有6200万人口,每年到法国旅游的人数达到6500万人,比法国人口还多,你想法国人赚了多少钱。那里的旅游价值无穷而永恒。当然,法国人决不是为了旅游收入,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只为旅游,便会无度地开发,结果带来对文化的损害。?????李:只为旅游而开发文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们有些地方,片面强调文物古迹是“旅游经济资源”,提出要“促进文物资源优势向旅游产品优势转化”,对文物要进行“大手笔、大视野、大规模”的开发,甚至将文物作为资产与旅游企业合并,这不能不令人担忧。要防止因“发展旅游”,对文物造成“建设性”、“开发性”的破坏。不错,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物古迹众多,且极富特色。但是,也要看到,她给人的那种直观的历史厚重感却与她的名份不太相称。我们这笔财富原本更丰厚,这和历史上对待文化遗存的轻视态度不无关系。虽说人类社会是在不断“除旧迎新”中形成,但把历史、文化急速地清除殆尽,像我们的阿房宫那样被“毁之一炬”的行为,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冯:这源于我国自古是农业国,农民一年四季轮回,因此尤重“除旧迎新”,俗话也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自是对新事物的憧憬和期待,但对“新”的崇拜的反面即是对“旧”的厌弃,“文革”浩劫中又多了“破旧立新”、“砸烂旧世界”的口号。虽说我们创造了五千年甚至更长的灿烂文化,同时我们又在无情地毁灭自己的创造。我们这个文化大国,多么需要文化意识——懂得文化的价值,爱惜文化,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去建设新的文化,而不是为了建设新的去破坏历史的风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