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3.2 直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pptVIP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3.2 直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3.2 直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 直 书 《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书》《曲笔》篇。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学习本文,要了解作者及《史通》,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观点,理解什么是“直书”。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刘知几(661—721),唐代著名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20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19年。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史职,撰修国史。刘知几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书,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再加上与史馆中其他人观点不同,遂发愤著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写成《史通》。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史通》分为内、外篇,共20卷。其中内篇39篇,主要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论述史官的建制沿革、史书的源流和古人著述的得失。内篇中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因此现在见到的《史通》只有49篇,共八万余字。其中,内篇的《六家》《二体》和外篇的《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是全书的纲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建立了很多史学理论。一是对唐以前的史书体例和编撰方法做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六家”“二体”说,并对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各种体例,以及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等各种编撰方法做了专篇论述。二是力主直书实录,反对曲笔诬书。刘知几认为,史书应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不能“曲笔阿时”“谀言媚主”。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并将之提高到自觉的高度。三是提出“史才三长”的理论。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学家应具备三种才能,即史才、史学和史识。史才,指驾驭史料、撰著史书的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史识,指良好的史学见解和秉笔直书的品德与精神。其中,史识最为重要。“三长”之说对后世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2.识通假 励其匪躬之节(匪,同“非”,不) 私存《嘿记》之文(嘿,同“默”)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用法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分古今 6.明句式 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介词结构后置句 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被动句,省略句 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被动句,省略句 见屈武侯 被动句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 判断句 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 介词结构后置句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7.积名句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点评:作者认为,作为史官,修史应有自己的要求,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社会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此句明确地点出了作为史官的责任,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意识,许多史官才冒死直书,也正是因为此,才体现出史官的价值。这句话同时也暗示了能秉笔直书的不易。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知实录之难遇耳。 点评:在这一段里,作者列举了历代很多史家的例子。这些例子,全是正面的人物,都是秉笔直书的典型,但其命运各有不同。其中在生前身后都擅名的是董狐。他受到了孔子的赞扬,而且未受到赵盾的刁难。赵盾虽然不同意董狐的记载,但除了为自己辩解,认为是自己太留恋祖国了,才给自己招来了忧愁外,并没有其他举动。但是,其他的史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齐国史官记载“崔杼弑其君”,结果被崔杼杀害。他的两个弟弟先后做史官,也都这样写,也同样被杀。直到他最小的一个弟弟仍坚持记载这件事,才终于没有被杀。司马迁记载汉朝皇帝的事情,并不因为当时是大汉天子的天下就有所隐晦,而是善恶皆书,结果《史记》被诬为“谤书”。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韦昭是三国时吴国史官,并不因为孙皓是皇帝,就屈从于其淫威,为孙皓的父亲孙和作纪,而是坚持认为孙和不是皇帝,只能作传。崔浩是北魏人,历仕道武帝拓跋跬、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朝,官至司徒。太武帝时奉命监修国史,成《国书》30卷。因内容详备,且据事直书,遭到一些鲜卑贵族的怨恨,于450年被灭族。这些史官,都秉笔直书,最终却都因书获罪。世事如此,所以要求史臣刚直不屈、秉笔直书,实在是太难了。其间,也有人曾想出变通的办法。三国时吴国张俨著《嘿记》三卷,秘藏不宣;东晋孙盛著《晋阳秋》,写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以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