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清代科举制度的废除.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清代科举制度的废除

浅论清代的科举制度的废除 11历史师范班 范天文 201124143113 【摘要】: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在中国前后存在了1300多年,它的存废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的终结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代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本身危机重重致使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科举制废除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和价值观的转变,但同时科举制度废除后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关键词】:清代 科举制度 特点 废除 影响 【正文】: 科举制度由隋朝开创,期间经过唐宋两朝的完备,是隋朝以后的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到了清代,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晚清时期,买官鬻爵和科举舞弊现象屡禁不绝(早在明景泰五年就出现了“捐官”制,买官一度被合法化)。当时中国的风气,读书人考不上功名的,不是去当幕僚,就是经商做买卖。当幕僚要托关系,会走后门;经商则自然需要一笔本钱,这两者对于众多的下层民众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空想。鸦片战争之后,“船坚炮利”的西洋舰队让国人猛醒。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骛,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终于在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以来的最完备时期。清朝的科举制度分院试(或称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进行。院试在府城或省直属卅治所举行。院试之前有两次预备性的考试,一次是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另一次是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者不论年龄都称为“童生”,所以由童生参加的院试又名为童试。院试分岁试和科试两种。岁试合格者称“进学”,具备生员的身份,一般称为秀才、附生或相公。岁试成绩分六等,一、二等方可参加科试。科试成绩也分为六等,也是一、二等才可以参加乡试。在岁、科两试中考在高等的秀才,由国家供给廪膳,称为禀生。禀生之外增加的叫增生。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称为大比,所以乡试之年又称为大比之年。考期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发榜之时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凡是国子监和地方学校的生员都可参加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同时也有了参加会试的条件。   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由中央六部之一礼部主持,在京师即都城的贡院举行,因此又称“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乡试在子、卯、午、酉年,会试在丑、辰、未、戌年。参加者都是各省的举人,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同年四月进行,由皇帝亲自主考。殿试是唐代女皇武则天首创,到宋代成为定制。它是皇帝笼络读书人,加强皇权的办法,是为了防止考官与考生结成门生故吏之关系,使天下士人都成为天子门生的措施。清代殿试地点在今故宫保和殿。应试者是贡士,考中者统称进士。发榜时用金色榜面,故称金榜。所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成了读书人的理想目标。进士分三甲放榜:一甲称赐进士及第,共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鼎甲;二甲称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殿试之榜称甲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都考取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诏令既出,举国上下,有喜有忧。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千年古制,十年改废。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