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勤 我长期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导向研究.doc

胡学勤 我长期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导向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胡学勤 我长期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导向研究

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导向研究 胡学勤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我国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从董辅礽1980年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至今已近27年了,虽然我国学者也有过多种分类: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按经济增长过程的特点,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速度型和效益型或数量型和质量型。但是我国对此的研究仍然没有超出前苏联、东欧学者的研究范式。本文认为,为确保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地发展,必须确立制度与技术自主创新、扩大消费需求、资源节约的经济增长方式战略导向。 关键词: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战略导向                                      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也称为发展战略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对此研究,形成了要素学派、模型学派、结构学派、阶段学派等。其经济增长方式大致有制度与技术创新型、要素投入型增长、扩大需求型增长、资源节约型、结构调整型增长多种类型。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仅从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上划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类型。中外对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区别见下表: 中外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区别 中外研究 区别点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 国外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 来源 马克思外延与内涵与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前苏联、东欧的一些学者论述 众多学派研究:要素学派、模型学派、结构学派、阶段学派等 划分标准 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 发展战略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 研究视角 单一线性的生产要素 多元化、立体性地研究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与增长模式和战术性相关 与发展模式和战略性相关 类型 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 制度与知识创新型、扩大需求型、资源节约型、经济结构调整型等 突出重点 引进技术、要素投入与利用效率 制度与知识创新、扩大公众福利、循环经济、经济结构优化 推进动力 自然资源、资本投入、廉价劳动的投入增加与效率提高 制度、知识、管理的创新,经济结构的调整 转变取向 由粗放型增长向导集约型增长转变 按照经济结构、发展战略和阶段转变 笔者认为,我国在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增长方式转变中,不能解决经济增长中诸如制度障碍、技术重复引进、资源掠夺性开发利用、公众福利低下等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必须确立制度与技术自主创新、扩大消费需求、资源节约的经济增长方式战略导向。 一、制度创新增长导向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制度,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他以前苏联1970-1980年占1%的私有农田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25%,而占99%的集体农场产量为75%说明了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阻碍性(诺斯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讲演,2002)。施莱弗和维什尼(2004)以及世界银行(2002)等证明,政府干预、变化无常的法规措施、低效的公共服务、政府官员的腐败与寻租等均会降低经济经济增长的效率。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障碍归结为政府对资源配置权力过大、GDP增长率的政绩观、财政收入要求产值最大增长、要素价格扭曲四大制度障碍(吴敬琏在政协十届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的发言,2006)。 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制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行政管理制度执行的交易成本过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行政成本过高影响了经济的增长,2004年我国公车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1999年干部公费出国消耗财政费用达3000亿元,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三者相加总数高达9000亿元以上,如果财政收入按当年3万亿元计算,几乎相当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经济建设,将大大提升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2)贪污腐败、过度垄断较为严重。按照国情专家胡鞍钢的计算,从1994年到1998年,腐败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元到12570亿元之间,相当于GDP的13.2% 到16.8% ,腐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的产业行政垄断产生了极大的制度成本,从净社会福利损失来说,1997~2000年,每年平均最低限估计也在91816亿元,占同期GNP 的115%,而按照柯林和缪勒的估计方法其数值高达219013亿元,占GDP 的275%。①(3)GDP的政绩观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重增长轻发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形象工程或面子工程、泡沫经济、拉链道路(2004年全国用于城市道路消费的资金就达310.8亿元叶荡山,2006)等。(4)制度不健全,经济决策失误较多。据世界银行估计,从“七五”到“九五”期间,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