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7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 22
城市设计与研究 URBAN DESIGN AND STUDIES
密度与城市形态
董春方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收稿日期:2011-04-29
摘要/通过基本的数值量度解释密度的多种
含义和量度方法,在厘清了建筑密度的相关
内容和参照指标之后,指出需要将多种建筑
密度指标结合成一种整体性的评价方法,用
于描述、评价与预测建筑与城市的环境密度
状态,以及所产生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形式,
从而为建筑和规划密度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
导,也为建筑与城市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选择
提供依托。
关键词 /建筑密度 空间伴侣 建筑形态
城市形态
ABSTRACT/ By the basic numerical measure,
this paper gives explanation of the various
meanings and measurement of density and
clarifies the relevant contents and reference
indexes on building density. It points out that
an integral evaluation method composed of
multi-index of building density can be used in
describing, evaluating and predicting the state,
form and composition of environmental density
of building and city, and also be a basis and
guidance for drawing up density of building
and plan, as well as a reference for options of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form and composition.
KEY WORDS/ building density, space mate,
architectural form, urban form
建筑或城市密度概念的引入可以追
溯到英国的花园城市运动和早期的德国
现代主义,当时密度概念的出现是对 19
世纪后期欧洲城市状态和环境条件观察
后的一种反应。19 世纪欧洲的城市在经
历了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之后,呈现在
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令人沮丧的景象: 过
度拥挤的人口、密集的住宅和工作作坊
并伴随着疾病、犯罪和社会剥夺塞满污
水横流的肮脏城市。密度的概念正是用
来描述这种城市的密集状况并起到警示
作用。
当今,当人们在使用密度概念时似
乎仍然带有它初期的阴影,一种消极的
令人不愉快的建造环境状态的描述。然
而,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以及在交流规划
意图和评价现有城市环境时需要使用密
度概念。密度概念被用来描述一定规模
用地上的建筑容量 (建筑面积 )、建筑
高度、开放空间和建筑覆盖的状况等建
筑与空间的质量状态,以及用地的人口
密集状态。而另一方面,人们被告知这
样一个观点:密度概念与因其而形成的
城市形式几乎无关 (Alexander, 1993 ;
Forsyth, 2003)[1],这种对密度概念的
适用性不负责任的警告显然也并不符合
事实。那么传统的描述建筑与城市状态
以及相互关系的密度概念是否已经不适
用?是否需要梳理密度的诸多因素以更
客观有效的方法描述与评价建筑及城市
的密度状态?
由于建筑与城市密度涉及主观和客
观的许多方面,究竟建筑或城市密度处
于何种状态一般不易通过直觉获得感知
和理性判断。对某一定环境范围内建筑
密度的感知并不一定与所测得的真实密
度相一致,看上去似乎大体量的建筑可
能比另外一个相对更小体量的建筑的密
度反而要低。其中的原因包含建筑体量
与开放空间的分布和关系、建筑立面细
节和色彩、环境绿化布局等物质因素;
此外还有一些感觉层面的因素,比如个
人的认知能力、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
化、不同的人群和文脉背景等,所有这
些因素都作用于人们对尺度的感知,从
而影响对密度的评价。
城市管理者和专业人员也希望借助
密度的可信判断预见未来建筑与城市的
状态和形态,以及评价建设开发与城市
设施等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大多
数的建筑项目,其目的便是在保持一种
相对舒适密度状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
获得高密度的开发效益。
虽然建筑密度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
常用术语,但是进一步思考相关概念和
含义时,会发现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解释。
以往,密度的概念常常被用作规范性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