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pptVIP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

解析 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是中央集权的加强。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的,与题干不吻合。C错在监察力度减弱,这与史实不吻合。监察区不属于疆域领土问题,排除D。 答案 A 4.(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解析 “节度使”是唐代设置的地方军政长官,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根据题干材料中“节度使”和“中书省”信息可推断为唐代,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信息,故可排除。 答案 B 5.(2015·广东文综,25)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希望利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从侧面强调了中书省的地位和相权的作用,因此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答案 C 6.(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 材料主旨强调“奏事”应实行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省规”并不专为军国急务而设,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分权”,并且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说明强化皇权,故C项错误;并不是“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而是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故D项错误。 答案 B 自主学习 对接高考 真题集训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纲要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提示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巧学妙用] 1.构图解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图说历史——宋代“二府三司制” 3.方法总结——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4.图示解史——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考法1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考题1】 (2017·吉林延边模拟)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答案 B 考法2 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影响 【考题2】 (2017·湖南郴州模拟)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实行    B.宰相制的废除 C.行省制的确立 D.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 A 考法3 汉唐以来中枢机构的演变及特点 史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1.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提示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