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8课《论快乐》精品导学案(含答案).docVIP

【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8课《论快乐》精品导学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8课《论快乐》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第8课 论快乐 【文本导读】 20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挡,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方面,抗日军民正进一步积聚力量,准备将日本侵略者最终赶出中国;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论快乐》一文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告,“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 【作者卡片】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国学根基深厚。清华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赴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进修,广泛接受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另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钱钟书学术著作的特点。机智隽永,才情横溢,妙语警句时现,则体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特色。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内涵(  )   ②珠玑(  )  ③譬如(  ) ④飘瞥(  ) ⑤跛脚(  ) ⑥酉阳杂俎(    ) ⑦奚落(  ) ⑧渺茫(  ) ⑨瞬息即逝(  ) ⑩荒谬(  ) 筹码(  ) 愧怍(  ) 箪食(    ) 禁锢(  ) 洗涤(  ) 戏谑(  )         给 予 混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近义词辨析 ①风俗·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捐献·捐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本文题目是“论快乐”,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快乐? 点拨 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快乐,首先指出快乐是人们的追求与奋斗目标,但又是短暂的;其次,阐明“快乐由精神来决定”,并由此得出“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的定论。 2.应如何理解“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这句话? 点拨 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起快乐,总离不开衣、食、住、行诸方面,穿得漂亮、动人,吃得舒服、惬意,住得宽敞、自如,外出有轿、有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当然是种快乐。可是这种物质上的快乐,也是猪追求的对象。 人不同于猪的区别就在于人的快乐从物质刺激肉体以后达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事实上,人的精神处于不痛快时,再好的物质享受也不会使人满足。因此,人的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的快乐追求,应该是在精神上的。 这个问题的发现,早在中国的古代,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就能“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志”。老庄哲学更是看破红尘,主张洒脱、自由、无拘无束,而行游于山水风光之中,将放浪形骸看成人生的最高追求——这正是一种精神的快乐。 作者从法语的一个词语,联想到对快乐的理解,而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3.“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点拨 此句中“代价”一词是指由于人的智慧和聪明,使人对同一件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而由此可能会产生矛盾。“人生”是客观的、真实的、物质的,它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好恶而改变,“人生观”则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人生以其不变的姿态来应对多变的人生观,这不是“玩笑”,是某些人的观念的悲哀。作者这两句话是对乐观者的一种肯定,对悲观者的一种否定。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本文在鼓舞抗战方面的作用。 点拨 联系抗日背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着祖国山河,妄图以残酷的屠杀使中国人民屈服。作者认为,这并不会使中国人屈服,因为他们摧残、毁灭的至多是中国人的肉体,而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永远消灭不了的,所以作者说“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由此,文章起到了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坚持到胜利的积极作用。 5.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人生终抱着“快乐的希望”。作者认为人生“不悲观”的原因是什么?“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