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本概念 抗生素:以前称抗菌素(现在已不用),指各种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抑制、杀灭其他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注:那些非微生物代谢产物、完全由人工合成的磺胺、咪唑和喹诺酮类等药物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被归为化学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物: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抗生素、磺胺、喹诺酮类和咪唑等)。抗菌药物不包括因毒性强不可内服或注射、尽供局部使用的消毒杀菌剂,如碘酊、硝酸银等。 示意图 抗感染药物的PK/PD及临床意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PK):药代动力学,它是应用化学动力学原理研究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不能解释改变药物浓度对病原菌的影响。 药效代谢动力学(PD): 药效动力学,它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规律的科学。 MIC、MBC、KCS(杀菌曲线)等可反应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测定是将细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度中测定的,体内抗菌药物浓度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 只有将PK与PD合二为一,进行关联研究,可避免各自单独研究存在的缺陷。 抗感染药物的PK/PD及临床意义 PK参数 血浆清除半衰期(t1/2)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时曲线与曲线下面积:以时间为横轴,以药物的一些特征数量(如血药浓度、体内药量)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并与坐标轴之间的面积。 PD参数 MIC与MBC:分别指抑制和杀灭细菌的抗菌药物最低浓度。 抗生素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撤出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故某些抗生素血药浓度低于MIC水平仍可持续存在抑菌作用。故更新了抗菌药物浓度必须高于MIC水平给药模式。 提出给药间隔时间=前一剂量浓度大于MBC时间+前一剂量PAE+细菌进入对数成长期时间。 PK/PD综合参数: AUC/MIC :血清抑菌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与曲线下面积图中,MIC以上的AUC部分,一般是指24小时的。 TMIC:指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Cmax/MIC:抗菌药物浓度和MIC的比值。 目录 院内获得性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感染(CAP) 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机体受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包括在社区感染,尚在潜伏期,因其他原因住院后而发病的肺炎,并排除在医院感染而于出院后发病的肺炎。 临床诊断 新出现或进展性肺部浸润病变 发热≧38度 新出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 肺部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WBC10×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以上1+2-5中的任何一项。 病原体 细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MRSA 非典型病原学: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 目录 耐药和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细菌耐药 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抗生素一旦问世,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株,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 抗生素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细菌及耐药的进展,细菌耐药的不断出现又刺激了新型抗生素的发明。 现在耐药菌株不仅散播广泛,而且多重耐药菌株的感染也在逐渐增多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一)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遗传方式 1、固有耐药 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又称天然耐药性。如鲍曼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2、获得性耐药 指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 ①细菌染色体突变使其产生了耐药;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如Ampc酶、ESBL酶等。 ③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又名跳跃基因。 (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方式 1、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1)β-内酰胺酶类如青霉素酶、ESBL酶、头孢菌素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MBLs) (2)氨基糖苷类药物钝化酶 等 2、抗生素靶位点改变 3、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4、膜泵外排 5、生物被膜形成 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质粒介导的2be类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类和第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可被β内酰胺抑制剂如舒巴坦,克拉维酸钾等抑制。 常见产ESBLs的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长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 细菌产此酶,对所有的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单环类抗生素耐药, 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较为敏感,加酶抑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