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书-防疲劳驾驶系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申报书-防疲劳驾驶系统

附件2: 2007年度兰州大学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项目申报书 项 目 名 称 防疲劳驾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推荐学院(公章)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负 责 人 姓 名 周炜超 合 作 人 姓 名 余 威 杨丽君 郑芳 王玉 指 导 教 师 马义德教授博导、李柏年副教授 申 报 类 型 新申报项目 兰州大学教务处制 二零零七年十月 填 写 说 明 1.申报书要按照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如为个人项目请将封面“合作人姓名”以及表格中“1-3合作人基本信息”删除或填“无”。 4. “申报项目情况”填写:申报项目类型为新申报项目的填写2.1中的5个分项内容,其他类型的填写2.2中的4个分项内容。 5.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2.1申报项目情况(项目类型为新申报项目填写此项) 2.1-1项目申报背景 据文献介绍, 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达60 万, 直接经济损失约125 亿美元, 这些事故多与驾驶员疲劳驾驶有关。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收费公路局发表了对2128 名机动车驾驶员发生车辆碰撞事故的调查结果: 22%的驾驶员打盹驾驶; 48%的交通事故归结于疲劳驾驶。卡耐基梅隆大学在驾驶模拟器上进行的研究表明: 机动车辆重大事故9.1%归因于驾驶员疲劳驾驶, 而夜晚疲劳驾驶的重大事故率约达19.9%。在我国疲劳驾驶,是造成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相关统计,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6%~8%。但是,疲劳驾驶在死亡交通事故的原因中却占22%~24%,在死亡交通事故的原因中居首位。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Transport Research Laboratory) 认为: 驾驶疲劳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10% 。Loughbo rough 大学的研究人员分别对996名载重汽车和4621名轿车男驾驶员进行跟踪调查, 发现有29% 的驾驶员在开车时打瞌睡, 其中10%的驾驶员由于困倦而导致交通事故。Mltler,Miller和Lipsitz 等人调查了820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驾驶员, 发现在短途(约80km内)旅行中发生车辆碰撞事故的几率是0.14% , 而长途(约8015km以外)旅行中是3%。据2005年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N TSB (The N 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检查了107起由驾驶员造成的卡车交通事故, 其中58%与驾驶员打盹驾驶有关。由此可见疲劳驾驶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性。 国外研究状况:早期的驾驶疲劳测评主要是从医学角度出发, 借助医疗器件进行的。驾驶疲劳的研究分为主观和客观2种方法。主观的方法主要依据主观调查表、驾驶员自我记录表、睡眠习惯调查表和斯坦福睡眠尺度表等来测评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最有代表性的主观调查是皮尔逊疲劳量表, 分为13 级。驾驶员自我记录表对驾驶任务、驾驶习惯和驾驶时间等进行自我测评,这些因素因人而异, 因此不能作为测评驾驶疲劳的标准尺度。睡眠习惯调查表用来检查驾驶员是否有失眠的情况, 对疲劳程度和情绪进行自我评价。 以上这些主观方面的调查表使用方法简单,但很难量化疲劳的等级和程度, 又因各人的理解有明显的差异, 其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客观的方法有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呼吸气流(用鼻声传感器测量)、呼吸效果(用胸腔部传感器测量)、动脉血液氧饱和(用手指探针测量) 时的体温(用红外线耳朵探针获取)、心电图(开车或睡眠时) 等测量方法, 尽管这些方法测量结果比较准确, 但一般在驾驶前后测量, 结果是超前或滞后的; 而在驾驶室内安装上述仪器也是不现实的。因此, 寻求一种车载、实时、客观的疲劳测量装置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20 世纪90 年代, 疲劳程度测量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许多国家已开始了驾驶疲劳车载电子测量装置的开发研究工作,尤以美国的研究发展较快。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具代表性的产品有: 1) 美国研制的打瞌睡驾驶员侦探系统DDDS (The D rowsy Driver Detection System )。采用多普勒雷达和复杂的信号处理方法,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