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诲 人 不 倦;;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照孔子的说法,人的本性都相近,都差不多,而后天的习俗、教养、训练、环境等社会因素的习染所给予所造就的差别,却是很大的。
孔子的人性理论具有重大的认识论和教育论的意义。 首先,认定人的本性相近,即说明所有的人作为“类”都是同一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典时代是关于人的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因为自夏朝以来,千年奴隶制度中,是把奴隶排除在人之外的,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现在,说人性相近,那要按照人来对待奴隶,即按照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基本要求对待民众。孔子提出的教育对象实行“有教无类”,正是他的“性相近”理论必然的逻辑结论。; 其次,认定人的本性相近,那么,人与人的基本心理、基本需求也是相近的。这就应该以此作为人际相处的规则。孔子的“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或标准,这也是从群体意义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最后,认定人的本性相近,经后天习染可能相远,这就肯定了人的教养的可塑性,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可改变的。
;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诲,无种类。只有单纯的施教,不论求教者是那一种人。即如恶人,可以教他向善。善人,可以教他更善。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施教的事实。
孔子以重礼维礼著称,但他在“有教无类”这点上,却不守周礼,勇敢地冲破等级制羁绊,表现出大胆改革、精心实践的精神,是春秋时代教育面向的革命性变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思考文中哪些章节提及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的?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专长。孔子弟子三千,言其广大,未必确指,贤人七十二则有名有姓。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重要。 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之’,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读解】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既是因材施教. 也是对症下药。 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为牢,裹足不前,对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doc VIP
- 1998—2019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含详细解答(历年真题).pdf VIP
- 《涉江采芙蓉》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VIP
- 北京地区出土的战国刀和布.docx VIP
- 三至六年级科学实验手册.doc VIP
- 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护理查房ppt课件.pptx VIP
- 河南省濮阳市房地产经纪人考试(房地产经纪职业导论)测试题及答案(2025下半年).docx VIP
- Haier海尔412升风冷变频多门冰箱 BCD-412WGHFDB5WFU1说明书用户手册.pdf
- 8D方法培训教材(158页).pptx VIP
- 第5课 《推动高质量发展》第1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课件 中职高教版中国特色社会主.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