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课件.ppt

欢迎大家通过百度搜索“彭城书院”,点击书院博客 /pengchengshuyuanhanfeng了解国学信息. 书院邮箱 pengchengshuyuan@163.com 汉风联系方式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 主讲:汉 风(彭城书院院长、文化学者) 前 言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人,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中庸之道是如何诞生的?中庸之道究竟是什么?如何借鉴中庸之道规整我们的大学生活?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上面的问题。 一、中庸思想的形成 中庸思想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起源于《尚书》;提出于《论语》;成熟于《中庸》;发扬于后儒。 1、中庸思想起源于《尚书》。 在被称为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汇编的《尚书》中有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尚书·大禹谟》中,有一条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偏无颇,无偏无党,允执厥中,这些都是典型的中道思想。这种中道思想在《尚书》中屡屡被提及。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中得“罔非在中”;《诏诰》、《洛诰》中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等。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 与“行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2、中庸思想提出于《论语》。 “中庸”思想虽然起源于《尚书》,但“中庸”一词的明确提出是在《论语》中。《论语·雍也》记孔子的话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这是“中庸”作为德的标准第一次被明确提及。 “中庸”一词虽然在《论语》里只明确出现一次,但是它的思想却多次在《论语》中被表述,并被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比如《子罕》中记“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在两种极端中寻求到最适中的解决办法。 再比如,《子路》中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与“狷”都是指偏于一面,“狂”者太过激进,“狷”者太过拘谨,所以孔子慨叹自己找不到奉行中庸的人与他交往(不得中行而与之)。 3、中庸思想成熟于《中庸》一书。孔子之后,其弟子曾参承传儒家道统,到了曾参的弟子子思,专作《中庸》一文,继承、论述并发扬孔子的中庸思想,使之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做人、处事的最高规范。 4、中庸思想发扬于后儒。 中庸思想虽然成熟于秦代以前,但是由于它存储于主要记载典章制度的《礼记》里,所以自西汉问世后,虽有人整理注释,亦未能引人重视。到了唐代,韩愈、李翱强调《大学》、《中庸》的重要性,看成 是“孔门传授心法”,认为是与《孟子》同样重要的“经书”,《中庸》才得到重视。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大为尊崇《中庸》,理学家朱熹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重新校定章句并作注释,殚精竭虑完成《四书章句集注》,强调《中庸》“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这是对《中庸》的极高的评价。 元朝恢复科举之后,以《四书集注》作为教科书。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士子的必读“经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明永乐帝敕撰《四书大全》,四书与五经共同列为经书,至此,《中庸》确立了其儒家经典的最高地位,而中庸思想也随之被推到了极致。 程颐评价《中庸》及其中庸思想“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朱熹则认为:“《中庸》……尧之所以授舜也。……舜之所以授禹也。”其目的是“继天立极”。 从上面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是很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西方现代性进入中国之后,“中庸”思想被不断的误读,而且名声不佳、命运多舛。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 再以后,“中庸之道”遂变成一个贬义词,在其后很长时间里,成为被批判、检讨、嘲笑的对象。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庸思想相当隔膜。中庸思想真的该被抛弃了吗?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如果中庸思想该被批判和抛弃,为什么毛泽东都认

文档评论(0)

huaz157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