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三 章 秦朝至清末的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订、颁行的关于文化 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政策。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官学:官府开办的学校。 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 私学:学者私人开办的学校。 包括经师讲学和童蒙教学两级 第一节 文教政策与学校制度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 书同文、行同伦 禁私学 行吏师制 (一)书同文、行同伦 “书同文”——法定的标准小篆字体。 “行同伦”——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禁私学 焚书坑儒 颁“挟书令”,并禁止私学。 BC211年,坑杀460余名儒生。 影响:对文化典籍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社会矛盾。 (三)行吏师制 取消独立的学校和专职教师 三老制——地方基层学官,负责 “行同伦” 博士制——中央设博士官70人,各家学者担任 吏师制——以吏为师 二、汉朝的教育制度 无为阶段:西汉初年,“无为而治”, 私学复苏。 有为阶段:汉武帝即位,励精图治。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一)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兴学校以育贤才、广教化 BC124年,开设太学,标志封建官学制度建立。 重选举以任用贤才 选举人才的办法得到制度化、法制化。 (二)官学制度 中央官学 太学——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学之始 博士、祭酒、博士弟子员 宫邸学——皇室家学 鸿都门学——世界最早的专门文艺大学 地方官学——文翁兴学 (三)私学制度 汉代私学盛行的原因: 入仕为官必须读书求师; 官学名额数量有限; 私学环境宽松; 经师大儒从事私人讲学。 汉代私学的类型 小学阶段。称为书馆、学馆、书舍 前段——为“蒙学”,学习识字 后段——为专经的准备阶段,《论语》《孝经》 专经阶段。称为经馆、精舍、精庐 私学的高级形式,专习一经或数经。 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 三、魏晋南北朝——继汉开唐 分裂割据,朝代交迭频繁,无法形成统一的文教政策。 儒家经学失去独尊地位,佛、道、玄学盛行,教育思想的发展出现多元化。 (一)官学制度的新发展 建立国子学,中央官学实行“双轨制” 太学(BC124年)和国子学(278年) 建立分科教学制度,打破汉代官学模式 文学、史学、玄学、经学并列为官学内容 创立算学和医学,官办科技专科教育发端 (二)私学的新发展 私学内容大大丰富(儒、玄、佛各家讲学) 出现妇女讲学; 宣文君——我国古代第一位女博士 家庭教育获得较大发展。 颜之推——《颜氏家训》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 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并重建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 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官学制度臻于完备。 (一)文教政策 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唐太宗 (二)官学制度 设立国子寺(国子监)和国子祭酒 我国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育长官之始。 从隋朝沿用至清朝。 唐代的中央官学体系 直系——国子监下设“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大学性质) 书学、算学、律学(专科性质) 旁系——崇文馆、弘文馆 祠部设有崇玄学,太卜署设有卜筮学 太医院设有医学,校书郎设有校书学 集贤殿书院(中央图书馆) 皇族小学 中央官学的基本制度 招收14—19岁子弟,各学课程相近,区别在于身份等级限制。 教师分为博士、助教、直讲,均有品级; 学生称“生徒”,享受公费(衣食和住宿) 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 (生徒休假制度;考试奖惩制度) 地方官学 儒学——各府州县均设 府州医学——直辖于太医署 府州崇玄学——直辖于礼部祠部 (三)私学制度 唐代官学极为兴盛,私学同样发达。 儒学私学和佛学私学都很流行。 五、宋元时期 宋:960-1279年,结束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 元:1279-1318年,蒙古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一)文教政策 宋——“重文抑武” 鼓励发展文化教育; 尊孔崇儒,支持佛道,三家融合产生新儒学。 元——“遵用汉法” 武力镇压、民族歧视的同时,极力笼络; “理学”成为元代的官方统治思想。 (二)官学制度 北宋三次兴学运动 庆历兴学 ——范仲淹主持 熙宁、元丰兴学 ——王安石主持 崇宁兴学 ——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