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化学复习1
化学家--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1867-1934年)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1、“侯氏制碱法”是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一种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工艺,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模拟实验。
【查阅资料】
①生产原理:NaCl(饱和溶液)+ NH3 + CO2 + H2O = NaHCO3(固体)↓+ NH4Cl
②主要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③氨气(NH3)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理论分析】
(1)依据资料①可知相同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 NH4Cl的溶解度(填“>”或“<”)。
(2)NaHCO3受热分解制得纯碱及两种常见的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模拟实验】验证侯氏制碱法能获得纯碱
步骤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及现象 解释与结论 1 从a管通入NH3,一段时间后,从b管通入CO2,溶液中有固体析出 (1)蘸有稀硫酸的棉花的作用是
(2)通NH3的a管若伸到液面下,会造成的后果是 2 加热,导管口有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步骤1析出的固体是碳酸氢钠 3 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消失 步骤2加热后得到的固体是纯碱 【实验反思】同学们认为步骤3的结论存在不足。依据题中信息,设计实验确定步骤2加热后得到的固体成分,其方案是 。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
2、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1)打开图1中的K,无明显现象。为了使溶液喷入烧瓶(见图2),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为了确定反应后溶液A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CaCl2+Na2CO3==CaCO3↓+2NaCl;CaCl2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性。
①取少量溶液A,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下列有关溶液A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溶液呈碱性 b.溶质一定含氢氧化钠
c. 溶质一定含碳酸钠 d.溶质可能含氢氧化钠
②向①中所得溶液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然为红色,则溶液A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
3、化学是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
【提出问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的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SO4+5H2O==CuSO4?5H2O。
【实验探究】
实验装置及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1)向盛有无水硫酸铜的试管中滴加少量蒸馏水 观察到______ 无水硫酸铜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2)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省略)
现象与(1)相同 此实验中发生的两个变化是:
①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②白色固体变为______色。
以上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______ (3)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并将两管中的气体分别通入无水硫酸铜中
观察到无水硫酸铜______ 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1)、(2)和(3),可以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的最小粒子。
4、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用铁碳合金制作的井盖中单质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他们请老师将将一块破碎的井盖样品进行粉碎处理,四组同学各取12.0g粉末样品置于烧杯中,然后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对烧杯中剩余固体进行称量。相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组别编号 样品质量/g 加入稀硫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1 12.0 80.0 0.8 2 12.0 80.0 0.8 3 12.0 10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