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与定罪 毕业设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论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与定罪
专 业 ___法学本科_____
年 级 _____12秋______
学 号
学生姓名 ____ ______
指导教师 ____
论文完成日期 2014 年 9 月
目 录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 2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前提 3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 4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 7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 8
(一)逃逸行为符合“作为”的概念 9
(二)逃逸行为不具有不作为性质 9
三、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 11
(一)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存在因果关系 11
(二)逃逸行为与危害结果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12
(三)行为人的主观心理影响 12
(四)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因素 13
(五)交通肇事数罪并罚 14
参考文献: 15
论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与定罪
摘要 近年来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上身趋势,而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的普遍出现不仅给法律责任的认定带来诸多困难,而且对受害人,对社会公共安全都是极大威胁。该篇文章通过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实践中针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事故如何定罪。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 性质认定 定罪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 目 论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与定罪
姓 名 蒙井洋 教育层次 本科
学 号 1232101251178 省级电大 南京电大
专 业 法学 分 校 溧水电大
指导老师 储海平 教 学 点 溧水电大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审批表
办学单位(盖章) 专业 法学 毕业生类别 开放本科 课题名称 论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与定罪 填报时间 2014/9/19 课
题
内
容
简
介 近年来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上身趋势,而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的普遍出现不仅给法律责任的认定带来诸多困难,而且对受害人,对社会公共安全都是极大威胁。该篇文章通过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实践中针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事故如何定罪。
指 导
教 师 储海平 毕业学生姓名 蒙井洋 指导教师意见 市 校
审 核
意 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
省级电大 南京电大 分校 溧水分校 教学点 ∕ 指导教师 储海平
学生姓名 蒙井洋 学 号 1232101251178 专 业 法学 第
一 次 指 导 指导时间:2013年9月5日
指导内容:选题及提纲符合,可写论文. 第 二 次 指 导 指导时间:2013年9月15日
指导内容:对关键词进行指导、修改,建议使用本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作为关键词。 第
三
次
指
导 指导时间:2013年9月22日
指导内容:对文章作了方向的指导,从而使思路更清晰明了。从逻辑结构分析论点论据,要求查找资料修改完善。 第
四
次
指
导 指导时间:2013年10月10日
指导内容:建议对论文的论点再作更详细的论述,并对该内容作出重新调整,强化中心主题。 第
五
次
指
导 指导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指导内容:在全文的结构上需要完善建议及增加具体实施方法。 第
六
次
指
导 指导时间:2013年11月31日
指导内容: 对全文的结构提出修改意见,在内容摘要、关键词上作了修改,并对字体、字号、参考资料等提出具体要求,修改后定稿打印。
陈兴良主编:《刑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8 页。
刘淑莲:《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作为性质》,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2期,第 53-55 页。
赵秉志、田宏杰:《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问题研究》,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期第21-22页。
李学同:《论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载《法学评论》1991 年第 4 期,第 55 页。
龚鹏飞:《交通事故逃逸的事故责任确定及其应用》,载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82到86页。
何家弘:《证据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