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倪文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分解.ppt

倪文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分解.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几种倾向 教师成长(专业发展) 大学毕业→→ 实习教师→→ 正式教师→→ 称职教师→→ 成熟教师→→ 研究型(学术型)语文教师(名师)。 教师成长(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原理(基本理念): 学生为本 实践取向 终身学习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工作的 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发展,教师在帮助儿童发展的 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工作 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在解决 实践问题和反思个人经验的过程 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教师工作要 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师在持续 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成长(专业发展) 从学习角度看:(不知→知)知之甚少→→知之甚多→→熟知→→→真知 从实践角度看:重理论、轻实践→注意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实践(自觉地检验理论)→→反思性实践(提升理论、创新理论) 从确立“学生为本”理念看: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研究学生 语文课程有许多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较之原有的语文课程,新课程有许多亮点,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发展,强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课程理念上,主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以探究式学习等等。 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 广大语文教师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努力转变观念,探索实行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语文新课程作为世纪之交基础教育宏大的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它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教师由于思想上的片面性,缺乏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往往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因此形成不少认识误区,教学容易走极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以下几种倾向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注意. 1.泛人文化倾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新课标关于“课程性质”的这一表述,是一个历史贡献。但新课标同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些同志甚至把它提高到“更加准确地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认识,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语文课程是人文课程,语文课程要加强人文精神,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完全必要。但如果把它定性为课程性质,那反倒似是而非了。 首先,这一说法表述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却放在“课程性质”中,这是摆错了位置。因为“基本特点”与“本质属性”恐怕不能直接等同起来。 其次,这一表述窄化了语言的功能,不能解释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的许多现象,因而并不严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文化有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分,语文(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既可以表达人文文化,也可以表达科学文化。 最典型的是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是以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培养科学意识、科学精神为目的的科普文、科技文等,这些课文及其教学恐怕要强调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了,而不能简单地归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曾经调查过一些语文老师:如果让你教华罗庚的《统筹方法》,让你教《洲际导弹自述》一类课文,你怎么去讲人文性?会不会去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教师的表现都很茫然。而且,从国际母语教材的选文趋势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选入语文教科书,它们远不能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解释的。 第三,一般而言,人文性相对于科学性而言,正如人文精神相对于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相对于科学思想、人文主义相对于科学主义一样,因而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属于一对范畴。即使以文学(通常人们总是喜欢把文学与人文性联系在一起)与语言而论,两者也显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根据沃尔夫关于语言是“背景现象”或“背景知识”的理论,语言具有“背景”性质,而文学与科学、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等,则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不同文化领域。 从传承文化的视角看,一方面,语言是观念性的,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语文),它们都只是一种媒介,既可以表达科学、哲学,也可以表达宗教、道德,还可以表达政治、经济等。另一方面,人文性一旦离开了语文因素,脱离了语文学科特点,那也不是我们语文教育真正需要的人文精神,因为人文性并非语文学科所独有,政治、历史、公民、人文地理等学科同样具有人文性,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方式,也许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本质的联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常常容易导致争论双方产生焦点的转移。 它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反映在新课程实施中,就是导致语文教学的泛人文化倾向。表现为许多语文教师一方面并不真知人文精神的内涵(多数教师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上),一方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