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中考说明内容的解读汇编
类型
水平
行为动词举例
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
了解(1)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
认识(2)
认识
理解(3)
理解、解释、计算
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
独立操作(3)
会、会测重、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
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
经历(2)
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
认同(3)
关心、关注、有……意识
内化(3)
养成
对科学(考试)内容的解析
(二)科学内容
主题一、物质
1.1物质的形态与变化
1.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描述”:即要求学生能用文字或图形进行表述,也应能识别和进行基本判断。
“列举”:也属于了解层次,能举例说明自然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并能根据各自特点指出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应有主动应用其特点的意识。
2.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能结合我市水资源状况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改自《课标》1.1.4)
“水循环现象”:即常见的自然现象。
“结合我市…”:考查学生的“体验性目标”,即“经历”、“认同”、“内化”。其实为考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学生对我市水资源现状的“关心”、“关注”、及“责任意识、忧患意识”
3.能说出常见生活环境、物体的温度值,会使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环境、物体的温度值”:感知力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不作为考点,主要基于避免单纯的记忆考查。
4.能以实例、图像等表述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及沸点。能将物体的物态变化特点与自然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描述,并能应用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将物态变化特点……联系起来”:将物态变化的基本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能对一些简单的自然、生活现象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描述及解决。
1.2 物质的属性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并对人类研究物质属性的成果及对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课标》1.2.1与1.2.4组合)
考查与物理学科关联的属性,并与生活实际联系。及了解性质、又要了解其应用价值。
2.知道质量的含义,有一定的质量估测能力,会用于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质量的含义”:质量的物理意义,基本属性,影响因素。
“质量估测能力”:对常见物体的质量有基本的判断。
3.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理解密度”:能从比值的角度解释密度及定义式;能从物质特性量的角度对不同物质进行判定;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1.3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知道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了解原子核式模型的探索历程,并能用图形或文字描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p216)。
“探索历程”:汤姆孙、卢瑟福等对原子结构发现的主要贡献
3.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及宇宙的历程及新进展,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4.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1.4 新材料及其应用
1.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关注新材料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关注新材料…”:主要从新材料的物理性质,密切联系生活,关注新材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主题二、运动与相互作用
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知道机械运动,并能应用参照物分析、解释、说明运动的相对性。《课标》——“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明确以参照物来解释运动的相对性
2.能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去分析、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宏观与微观现象。
3.能以运动的观点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能以运动的观点观察、描述世界
2.2机械运动和力
1.能粗略估测时间和物体的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适当的工具”:对测量工具(仪器)的量程、精确度能做出正确选择。
2.会粗略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会用速度描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并能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粗略测量”:会测平均速度
认识
3. 能从力的产生原因、三要素的角度认识重力、弹力、摩擦力,并能结合实例阐述力的作用效果
“产生原因”:主要要求学生经历实验,了解三个机械力的产生原因、三要素。
“摩擦力”:不专门强调“滑动摩擦”、“静摩擦”,不要求用公式计算,只需从运动状态分析力的大小。
“作用效果”:认识力对物体作用的两个效果。
4.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的平衡条件。
“二力平衡条件”:不仅仅是识记?应能根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