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3中国传统文化管理范式及其要义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中国传统文化管理范式及其要义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范式 第三节 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国语·郑语》并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管子》将和合并举,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管子集校》第八)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谐,和谐所以团聚,和谐团聚,就不会受到伤害,给和合以高度重视。 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之心,所以“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 《易传》提出十分重要的太和观念,讲“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卷一)。重视合与和的价值,认为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一、范蠡经商 范? 蠡?? 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人。童年时就“独有圣贤之明”。(《越绝书》)与文种志合意同。在越国时,越王勾践师事之,并委以重任。“种(文种)躬正内,蠡治出外。”伍子胥称“越王有智臣曰范蠡,勇而善谋。”(《越绝书》)范蠡成为越国的上将军和第一谋臣。君臣同心,安邦称雄。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劝告,兵败太湖夫椒山。吴王夫差兵临会稽城下,勾践采纳范蠡议和之计,入吴为臣,被囚于虎丘石室和灵岩山西施洞,范蠡侍从。三年后,勾践被释回国。此后,范蠡辅佐越王平吴称霸功遂隐退。 《史记》载曰“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禅。’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今山东省定陶)……居无何,则致赀累巨,天下称陶朱公。”“卒老死于陶。”陆慕镇东北部,潨泾东南的阳澄湖边,向西北斜穿至蠡口的元和塘,为蠡塘,全长3250米,相传为范蠡所凿,流经里溏村内,有东、西两座蠡塘桥。传说范蠡偕西施经过蠡口,而得名蠡口,那里也建蠡塘桥,桥边曾有一块“范蠡轻舟”石碑。 范蠡的经商之道: 1.“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3.“平粜齐物,关市不乏”。 4.“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二、胡雪岩为商之术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1.讲“信” 2.取“义” 3.用“人” 4.败“赌” 三、中国传统文化管理的要义 (一)儒墨道法的产生 1、大变革时代:国有经济解体,民有经济崛起;公有经济衰落,私人经济崛起。 (1)科学技术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改变传统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 (2)生产关系的变革:从只对公地征税变为对私田征税的“初税亩”。 (3)社会意识形态转变:“乱”——“君子有勇无义而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宜” 2、各自代表的社会基础: (1)“儒”和“法”代表社会大变革中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所不同的是,儒家在制度和文化中,更强调教化的作用,更看重长远利益;法家更强调制度作用,更偏重 眼前利益。换言之,在民主和权威两大关系中,儒家更偏重民主,法家更偏重权威(法家主创业,儒家主守成) (2)“道”代表社会大变革中的没落阶级利益,即社会地位绝对下降,短期内无法回升的阶级利益,换言之,不得志者利益。 (3)“墨”代表社会大变革中小生产者阶级利益 3、四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承认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