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典型错题分析及教学对策-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首页.doc
PAGE
PAGE 11
◎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教研课题《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典型错题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成果,课题流水号177,编号062006,课题负责人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汤春燕。
探寻“病根”,对症下药
——小学数学典型错例分析及教学对策
绍兴县马鞍镇中心小学 杨锋 联系电话【摘要】 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例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本文列举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几个典型错例,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思考,旨在促使教师们对学生的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对症下药,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为学生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错例;反思;发展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例。有些知识是教师一再强调的,学生照样在??知不觉中出错,订正以后照样“旧病复发”,有的错误甚至连学生本人都莫名其妙。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错例的反思、归纳和整理,学生缺乏找错、记错、议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最终导致“教师整天埋头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的功课,学生整天进行重复机械的作业”的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常常令学生、家长、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用“太马虎,不认真”来概括了事。其实学生的很多错例都值得教师细细去探索和研究。本文撷取几个典型错例,与同行商榷研究。
一、“粗心大意”的背后,暗藏“规律性错误”。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能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经过指点后,学生在做下一次作业时,相类似的计算题还是错了。分析错误原因,部分家长和老师以及相当多的学生,都惊人相似地归结为“粗心大意”。我不禁要问:“粗心大意”真的是本质原因吗?“粗心大意”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错例点击】
1、“大减小”
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总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在进行竖式运算时,在每一列计算中总是从较大的数中减去较小的数,而不管它们究竟是“被减数”还是“减数”。如:
2、“跨零错位”
学生在进行竖式运算时,遇到需要借位,而前一位数为0时,学生总是越过0,从它的左边第一个非0项中去借。还有一些学生用0减去一个数,认定其结果一定为0。如
【成因聚焦】
学生出现以上错误,往往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清醒的意识,因此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粗心大意”,而是潜伏于学生认知中的“规律性错误”,也就是系统知识中对某一内容的认知缺陷造成的,表现出某种规律性。“大减小” 、“跨零错位”的作法表明学生对其内涵做了一般化的推广。在学习多位数前,学生很可能曾大量练习了类似这样的题目:“7和4的差是多少?3和6呢?”由于这类题目都可借助“大减小”的程序进行解决,当学习多位数减法时,学生的认知中可能就有了这样的初步印象:多位数减多位数,无非就是独立地完成各个“列”上的减法。当“列”中上面的数字小于下面的数字,这时就需要向左边(未必是最邻近的)的数位去借1当10,而被借的数位上的数字不应是0,如果是0那就向更高位借1当10。所以算437-284时,学生就按7-4=3、8-3=5、4-2=2的程序执行,结果是253。显然学生是把先前所学的东西错误地推广应该到了新场合。即使教师再怎么苦口婆心地教如何借位,学生还是听得不知所云,再次在作业本上出现“大减小”的错误也就见怪不怪了。
【对策链接】
1、正确对待“一般化”
规律性错误的生成在于学生对教师所给予的做了一般化的推广应用,其实学生一般化的思维不能被看成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数学家也常常做一般化的思考,只是数学家能对一般化结论做出逻辑证明,而学生却自以为是。所以我觉得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一般化的思维中找出错误的根源,明白怎样的一般化是合理的,怎样的一般化是错误的。
2、有效预防“空隙”
上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其实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认知“空隙”,即教师没有对“借1必须从左边紧靠的位数去借”做出必要的解释、讨论或足够的领悟体验,而学生对此却做了“向左边的(未必是邻近的)位数去借,而被借的数位上的数字不应是0”错误的推广,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填补这一认知“空隙”,而这很可能就是一种不恰当的推广应用,从而产生负迁移现象。所以我觉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常常思考那些所要给予的知识会不会给学生留下空隙,如何填补空隙,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规律性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正确迁移。
二、“出乎意料”的背后,暗藏“思维受阻碍”。
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几乎每届学生都会出现相同的错误,以下列举教材最先安排的2个例题(例1:42÷2;例2:52÷2)
【错例点击】
竖式1
竖式2
竖式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