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林金明*, 陈子林
1 前言 毛细管电泳(CE)的历史可以归溯到1967年Hejerten发表的博士论文,现在人们普遍将CE定义为在内径100 μm以内的毛细管中进行的电泳分析,它的出发点应归功于1979年Mikkers等人在内径0.2 mm的聚四氟乙烯管中进行的研究。1981年Jorgenson和Lukacs发表的研究论文对CE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用内径75 μm的毛细管对荧光标识氨基酸化合物进行CE测定,获得理论塔板数高达40万的高分离性能,并且深入地阐明了CE的一些基本性能和分离的理论依据。1984年Terabe[1]等人提出了胶束动电毛细管色谱法(MEKC),使许多电中性化合物的分离成为可能,大大拓宽了CE的应用范围。到80年代后期,CE的研究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热门课题,至今已有各种英文专著10多部,这里列举3部与药物分析有密切关系的专著[2~4],从80年代末开始每年都有多次国际性CE学术会议,表1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性HPCE会议召开地点和专辑情况,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CE研究的中心仍然还在美国。通过STN(the Scientific Technical Information Network)对美国化学文摘的检索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CE的论文数几乎成直线上升,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大有取代目前广泛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之势。鉴于文章篇幅的限制,并考虑到药物分析涉及的范围广、品种多的特点,本文从应用出发,着重叙述一些普通低分子有机合成药的CE分析情况。有关更为详细的综述可以参考最近的报道[5]和J Chromatogr A的特集[2]。
Tab 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s on high-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their special issue
SymposiumYearPlace Special issueFirst1989Boston, MA (USA)J Chromatogr, 1989, 480Second1990San Franciso, CA(USA)J Chromatogr, 1990, 516Third1991San Diago, CA(USA)J Chromatogr, 1991, 559Fourth1992Amsterdam (Netherland)J Chromatogr, 1992, 608Fifth1993Orlando, FL(USA)J Chromatogr A, 1993, 652Sixth1994San Diego, CA(USA)J Chromatogr A, 1994, 680Seventh1995Wrzburg (Germany)J Chromatogr A, 1995, 716Eighth1996Orlando, FL(USA)J Chromatogr A, 1996, 744 1996, 745Ninth1997Anaheim, CA(USA)J Chromatogr A, 1997, 781Tenth1997Kyoto (Japan)J Chromatogr A, 1998, 802Eleventh1998Orlando, FL(USA)J Chromatogr A, 1998, 817Twelfth1999Palm Springs, CA(USA)
2 CE与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大致可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原药的定量,原药中不纯物的测定、药剂的分析以及对它们的稳定性的评价等以药品质量管理为目的的测试方法。这些方法要求有良好的选择性,适当的分析灵敏度和可靠的准确度等。二是对进入人体内的药物或代谢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动态的研究,即临床药物分析。这两大部分的测定一般需要分离与检测相结合。目前HPLC法仍然是药物分离测定的主要手段之一,从总体来说CE还处于发展阶段,研究的对象往往与HPLC有许多重复之处,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新旧分析方法的半取代过程。CE的高分离性能、超微量进样和几乎没有废液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分析化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使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并将持续较长时间。 采用CE作为药物分离的手段,首先需要判断分析对象的存在状态,以离子形态存在的样品,一般选择CZE分离模式,而非离子状态的样品则选择MEKC分离模式。这两种分离模式都难以达到满意的结果时,就有必要考虑在泳动电解液中加入一些能与样品产生相互作用的添加剂,如环糊精(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