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俗化现象.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俗化现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俗化现象.doc

PAGE  PAGE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俗”化现象析 林国标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解释和应用的趋“俗”现象。它表现为:哲学学科定位的工具化、实效化;哲学诠释路径的世俗化;哲学实现方式的政治化;哲学关怀的物质化、利益化;哲学表达形式的通俗化。“俗”化现象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但也给当今哲学的发展带来沉重的历史负担。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并及时进行“去粗取精”的分析批判,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不可少的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俗”化现象 利弊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有一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解释和应用的趋“俗”现象。在本文中,“俗”字用引号标出,表示它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且不同于我们一般字典上所解释的含义。“俗”化现象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术界曾经对与“俗”化有关的局部问题有过讨论,如哲学的现实性问题、哲学的应用性问题。然而,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仅仅抓住局部问题进行讨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以更宏观的视野,以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俗”化现象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将它带入新的哲学时空? 一、“俗”化释义 自进入中国国门的那一天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被给予如下的期许:它应该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它能够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它负有掌握自然、社会及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并用以指导一切行为的重大使命。因为怀抱强烈的效用性和功利性诉求,国人习惯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工具化、技术化的理解和处理,也习惯于对整个思想理论的可操作性的依赖,更习惯于通过国家制度的力量,推广和运用哲学,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牵引”。所有这些,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俗”化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个地方的传播,形成了世界各个地方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各个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定的解释向度和解释风格。中国也有自己的解释向度与风格。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初传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尽管各个时期所面临的时代性问题不一样,从而各个时期的哲学表达和话语方式也有差异,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哲学的世俗化、通俗化、实用化。 当然,对于“俗”化一词,我们不能作浅表的理解,把它理解成通俗化、庸俗化甚至粗俗化,如果是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成了一桩不堪回首的事业,乏善可陈。实际上,“俗”化具有相对复杂而又多重的含义。 在本文的语境中,“俗”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读和诠释倾向的描述和形容,它的提出,借鉴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雅”“俗”范畴。 雅、俗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一对常见的范畴。从源头上说,它们的产生是与国家治理有关的,准确地说,与风化、教养联系在一起。东汉经学家郑玄的《周礼注》认为:“雅,正也,古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毛诗序》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郑樵在《通志序》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 综合以上说法,风,即俗,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风土与言行。与之相对应的“雅”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的,是面对天下具有正统和典范意义的音乐、礼仪及有关制度。所以,在雅与俗的对应中,“雅”是用来教化和校正的,“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与民间意识,是应该被整合、被教化的。因此,雅、俗的关系也就类似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的民间意识的关系。在雅、俗观念的萌芽时期,二者的区分,恰恰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建构活动的一个侧面。如在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偃武修文,就是为了以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去整合各种社会意识,社会必须建设统一的文化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以雅化俗,是儒家王道政治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和文化策略。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利用政治强势来推动文化整合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所必须运用的手段。以雅化俗便是这种手段的具体体现之一,作为政治行为的以雅化俗虽涉及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提倡雅言和推行雅乐。”[1]P153 可见,从辞源学上追溯俗的含义,俗就是被教化、被整合的对象,是指在野的、未被教化的质朴的、无序的对象和状态。无雅就无所谓俗。雅与俗结合构成一种教化的模式,即“雅——俗”模式。 我们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它自始至终有一种“教化”、“雅正”的动机,即试图以一种在我们看来是先进的思想理论来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结构。既然寓有教化的动机,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