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韩素音青翻译奖规则及原
2012年第二十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规则及原文??
2012-01-18 20:49:53|??分类: 科研信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与江苏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中国译协江苏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第二十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具体参赛规则如下:
一、本届竞赛分别设立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奖项,参赛者可任选一项或同时参加两项竞赛。
二、《中国翻译》2012年第1期以及中国翻译协会网站()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专栏刊登竞赛规则、竞赛原文;参赛报名表请到中国翻译协会网站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专栏下载。
三、参赛者年龄:45岁以下(1967年1月1日后出生)。
四、参赛译文须独立完成,杜绝抄袭现象,一经发现,将取消参赛资格。请参赛者在大赛截稿之日前妥善保存参赛译文,请勿在书报刊、网络等任何媒体公布自己的参赛译文,否则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五、参赛译文和参赛报名表格式要求:参赛译文应为WORD电子文档,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字体,全文小四号字,1.5倍行距,文档命名格式为“XXX(姓名)英译汉”或“XXX(姓名)汉译英”。参赛报名表文档命名格式为“XXX(姓名)英译汉参赛报名表”或“XXX(姓名)汉译英参赛报名表”。译文正文内请勿书写译者姓名、地址等任何个人信息,否则将被视为无效译文。每项参赛译文一稿有效,恕不接收修改稿。
六、参赛方式及截稿日期:请参赛者于2012年5月31日(含)前将参赛译文及参赛报名表以电子文档附件形式发送至hansuyin2012@,发送成功的文档得到自动回复后,请勿重复发送。如需查询是否发送成功,可在6月10日至7月10日之间拨打电话(010本届竞赛不再接收打印稿。
七、参赛者在提交参赛译文后,交寄报名费50元,如同时参加两项竞赛,请交报名费 100元。
汇款地址:北京市阜外百万庄大街24号《中国翻译》编辑部,收款人:《中国翻译》编辑部,邮编:100037。请在汇款单附言上注明“XXX(姓名)参赛报名费”字样。未交报名费的参赛译文无效。
八、本届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被授予奖金、奖杯、证书和纪念品,优秀奖获得者将被授予证书和纪念品。2012年第6期(11月15日出版)《中国翻译》杂志将公布竞赛结果。
九、本届竞赛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秋举行,竞赛获奖者将获邀参加颁奖典礼。
十、联系地址:北京市阜外百万庄大街24号《中国翻译》编辑部?
邮编:100037
电话:(010)68990246?? ?传真:(010电子信箱:hansuyin2012@
?
第二十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评审委员会
2012年1月
附:?????????????? 第二十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原文
?
英译汉竞赛原文:
It’s Time to Rethink ‘Temporary’
We tend to view architecture as permanent, as aspiring to the status of monuments. And that kind of architecture has its place. But so does architecture of a different sort.
For most of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000s, architecture was about the statement building. Whether it was a controversial memorial or an impossibly luxurious condo tower, architecture’s raison d’être was to make a lasting impression. Architecture has always been synonymous with permanence, but should it be?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opposite may be true. Architectural billings are at an all-time low. Major commission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The architecture that’s been making news is fast and fleeting: pop-up shops, food carts, marketplaces, performance spaces. And whil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