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品牌經營~台灣健身器材產業之品牌經營.pdf

傳統產業品牌經營~台灣健身器材產業之品牌經營.pdf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傳統產業品牌經營~台灣健身器材產業之品牌經營

傳統產業品牌經營~ 台灣健身器材產業之品牌經營 李明煌 副教授 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系 謝登隆 副教授 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副教授兼 EMBA 主任 江京芳 助理研究員 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研究所 陳立達 助理研究員 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研究所 「台商品牌開拓與經營策略」學術研討會 2005 年,5 月 21 日,台中東海大學 1 壹、 前言 隨著二十一世紀新經濟體系的來臨,新科技快速進步與全球化的浪潮,帶來 許多典範移轉。司徒達賢教授曾指出,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過去憑藉企業 間網路群聚快速反應的能力,產生強大的產業群聚效果。但近年來,這些企業賴 以生存的產業環境已快速改變,例如:產品標準化程度提高、生產上及行銷通路 上的規模經濟出現,形成有品牌的大廠議價能力與日俱增,使得超額利潤已不復 存在;再加上全球化與中國大陸市場的磁吸效應,造成生產據點的移動,進而瓦 解了過去凝聚力強的產業群聚,使得台灣中小企業原先擁有的產業群聚優勢產生 質變。 中小企業旺盛的生命力是造成台灣過去經濟成長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 新經濟體系下,對中小企業長期而言遲早都必須面臨規模成長的抉擇,因為在許 多產業中常存在大者恆大的現象,使得中小企業經營很難維持小而美的獲利模 式,其存活的空間將隨著產業發展階段而變小。其中有些中小企業被迫調整本身 的規模,轉向以低成本策略,追求規模經濟及大眾市場;有些則著重於產品研發, 尋求差異化的產品以獲取利基市場;有些則朝向自創品牌之路以維持或提高其營 收與改善其獲利,但這三條路皆充滿了不確定性。 台灣健身器材產業目前幾乎充斥著以中小企業為主的OEM、ODM經營型 態,佔該產業市場最大比率的家用市場正處於成熟期。需求及價格的下降將造成 多數OEM廠商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使得受到威脅的廠商必須思考著是否要 轉向在微笑曲線兩端之產品研發或品牌行銷的經營模式的策略選擇。亦即在 OEM、ODM及OBM之間進行策略組合的取捨。 但是,我們都知道自創品牌這條路並不容易走,而自創品牌難道真的是廠商 的最終選擇嗎?在2004年第860期商業周刊「自有品牌是台灣企業唯一出路」一 文中,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先生對自創品牌所提出的看法是:「有一天,如果 還不想繼續再搬工廠,一定要掌握消費者,製造者的宿命就是一天到晚往低成本 的地方擺。因此自有品牌是台灣企業唯一的出路。」但就鴻海集團而言,以獨特 的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的代工模式,不斷對於產品製造進行製 造專利權的研發,部署專利權地雷網以保護其代工模式的競爭力,而成為全世界 第二大代工廠商,且每年的利潤仍不斷創新高。因此,到底現今台灣的中小企業 2 廠商應該推出自有品牌嗎?若要推出自有品牌那又該選擇在何種時機呢?若在 不推出自有品牌的情況下,這些中小型企業廠商又該如何維持小而美呢? 本研究首先將彙整過去學者所作相關的文獻,先對品牌作定義及辦認出廠商 在何種條件下,最適合廠商利用自創品牌或購買品牌來進行品牌建立。其次將進 行個案分析,並透過五家健身器材廠商,其中包含已成功的OBM廠商、OEM與 OBM兩者並行的廠商以及堅持只做ODM或OEM廠商進行深入訪談與問卷調 查,了解目前健身器材產業的特性,例如:是否產業出現明顯大者恆大的現象; 是否產業群聚有出現移動至中國大陸或其它地區的現象;是否出現成熟或衰退期 的超額產能現象;是否OEM廠商的超額利潤已不復存在?….等等問題。因此, 為因應未來日益嚴峻的產業競爭,最後本研究試圖發展出一套經營典範,並對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