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卷]辽宁省大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docVIP

[套卷]辽宁省大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套卷]辽宁省大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doc

辽宁省大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I、II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49分) 一、(满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语言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是时代进步的风向标。即便只是一个字、一个词,也能管中窥豹,看看这一年向未递上怎样的名片。 B.平民教育也好,贵族教育也罢,对孩子的教育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教育上的花费多少并不是本质,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重点。 C.人们在上网时,不经意间就会被负面情绪包围,本想与大家平等交流,却常常因为观点不同就草木皆兵甚至羞辱骂攻击对方。 D.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莫言自2012年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便迎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很快成为了旅游胜地。 B.十八届四中全会,使“法治”迅速成为热词。从吴英案到呼格吉勒图案,公众感受到了公平与正义,法律意识也明显提高。 C.国家公祭的设立不仅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历史真相的勇气,也表明我们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 D.《红高粱》被改编为电视剧并播出,是文学的又一次胜出,迎合了现代人普遍追求返璞归真、寻求人性真实一面的体现。 3.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②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③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④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5 \* GB3 ⑤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 A. = 2 \* GB3 ②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 3 \* GB3 ③ = 1 \* GB3 ①       B. = 4 \* GB3 ④ = 3 \* GB3 ③ = 1 \* GB3 ① = 5 \* GB3 ⑤ = 2 \* GB3 ② C. = 4 \* GB3 ④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5 \* GB3 ⑤ = 1 \* GB3 ①      D.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 1 \* GB3 ① = 4 \* GB3 ④ = 5 \* GB3 ⑤ 二、(满分24分,每小题3分) 4.下列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兴叹抒怀的方法是相同的。) B.原文: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翻译: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个地方筑室居住,而最终葬在这里。) C.原文: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翻译:被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没去就任。) D.原文: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翻译: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 5.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1 \* GB3 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2 \* GB3 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 3 \* GB3 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4 \* GB3 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A. = 1 \* GB3 ①句以写景开端,写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境界壮阔,气势雄浑,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B. = 2 \* GB3 ②句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写出层层叠叠的远山的秀丽,但在作者眼中,它们只能引发忧愁和愤恨。 C. = 3 \* GB3 ③句一见一闻,以有声有色的景物进一步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D. = 4 \* GB3 ④句以词人端详宝剑和手拍栏杆两个动作的描绘,主要表达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