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世纪的古汉语音韵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世纪的古汉语音韵研究.doc

二、中古音研究 (二)声类问题 黄侃《音略》说:“今声据字母三十六,定为四十一。”陈澧的40类,黄侃的41类,与僧守温的三十六字母相比较,区别何在呢?黄侃说:“依陈君所考,照、穿。床、审、喻,应各分为二类;而明、微合为一类。侃以为明、微应分二类,实得声类四十一。” 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白涤洲在《广州声纽韵类之统计》中,均定为47类。他们把见、溪。疑、晓、影、来各分为二类,故而比黄侃得41类多出了6类。 曾运乾在《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中定为51类,他将见、溪、影、晓、疑、来、精、清、从、心等十母分为两类,故而比黄侃得41类多出了10类。 陆志书在《证广韵得五十一声类》中,也提出了51类说,他批评高本汉说:“高本汉之分47类,窃谓亦以字母等呼出发,而终于字母等呼,初未尝以《广韵》而整理《广韵》,以唐音而整理唐音,以究不能说明系联所得明非47类而以必作此数。”陆志韦还说:“五十一类之说,非谓唐代声母有51之数也。今本《广韵》切字之互相联者实分51组耳。” 何九盈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中对陆志韦所说得“五十一类之说,非谓唐代声母有51之数”有过很好阐发,何氏说:“声类不等于声母,按照音位学的原则,喉牙音的影、见溪、疑、晓,唇音的帮。滂、并、明,齿头音的精、清、从、心,半舌音来等14母,都不必分为两类。这样,《切韵》声母也不过37个。至于泥娘是否要合并,喻,是否并入匣母,是否要从床(崇)母分出一个俟母,各家看法不一。所以《切韵》声母总数取舍于三十五六七之间。” (三)韵类问题 一般讨论中古音的韵类时,通常以《广韵》的206韵为依据,但由于各家在重纽、开合、寄韵、等呼、反切诸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故而在韵类数量上存在一些分歧。 清代陈澧用系联法将反切下字归纳成311个韵类。耳钱玄同在《文学学音篇》中有“二百零六韵分为三百三十九类表”和“三百三十九类合为二十二韵摄表”。黄侃《音略》说:“《广韵》虽二百有六,若按诸韵理,尚宜再分。”又说:“穷居海上,日取江(永)、陈(澧)之说?绎之,因得以明今韵之分类。其后吾友吴兴钱夏(玄同),因之以成韵摄表,差有纲维,非同臆论。今即依钱表,附以说明云耳。”由此可知,钱、黄二人所提出的339类,是二人共同切磋商定的。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分韵类为283,白涤洲在《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中分韵类为290,周祖谟在《陈澧切韵考辨误》中分韵类为324,陆志在《古音说略》中韵类为332。关于中古音韵类数量,学者们今意见尚不一致。 (四)元音系统问题 高本汉构拟汉语中古音系,关键是要首先确定元音系统,他在这方面作了积极努力,他按等确定元音的高低,又依据现代方音确定具体音值。他的工作大体上说是成功的,后来有些学者对高本汉所拟定的元音进行修正,改正了高本汉的一些失误,使得中古元音系统更为精确。 高本汉为《切韵》构拟了15个元音,如果包括介音j、i、w,共有18个符号。陆志韦在《古音说略》中,对高本汉的元音构拟作了一些修正,如:将符号减为15个;高氏用同一元音的长短来区别一二等重韵,而陆氏改用元音不同来区别重韵;高氏将微韵主元音定为ě,陆氏改用?;高、陆二氏虽然都将江韵系的主要元音定为圆唇后元音?,但前者将江韵并入宕摄,而后者将江韵独立成一摄,排于通摄之后,与《韵镜》配置一致。陆氏的这些修改,以为音韵学家们普遍认可。 赵元任在《中古汉语里的语音区别》一文中,采用音位学原理来构拟元音,认为高本汉构拟的元音中,“?和?的分布是互补的”,因此,可以把?与?看成是同一个音位的内外转变体。 美国汉学家马丁在1953年所撰的《古汉语的音位》一文中,认为高本汉的元音系统太复杂,各部分的配合关系也不平衡,于是,他在赵元任论文的基础上再度修正高氏的构拟,把《切韵》的元音系统简化为*、?、ɑ、ε、a、e六个主要元音和i、u两个介音。周法高在《论古代汉语的音位》(1954年)和《论切韵音》(1968年)两文中又对马丁的构拟作了修订,确定《切韵》音系有十个元音,即:ɑ、a、?、ε、?、e、i、l、u、o,其中i、u兼作介音。周氏认为,他虽然只比马丁多添了两个符号,但却克服了马丁的两个缺点:一是不能区别重纽,二是不能照顾到后来轻唇音的变化。 高本汉并不赞同马丁的意见,他在《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1954年)中批评马丁的简单化倾向:“现代语言学家有这样一种倾向,他们盲目地重弹这一老调,以求在这种智力游戏中省些气力――用尽可能少而简单的字母来写下一门特定的语言。……语言学的这一现代趋向过分简化了所研究的语言的真正特征,从而歪曲了它。” (五)重纽问题 所谓重纽,是指《切韵》音系中支、脂、祭、真、仙、宵、侵、盐8个三等韵的喉、牙、唇音字,除了开口、合口的区别外,它们的反切下字还可以分成两类,形成对立。“纽”是小的意思,声同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