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歌定义,诗歌史).ppt.ppt
漢賦時期 “賦”在漢朝學者的看法,認為它是詩的別類,且是由“詩”這主流系統所延伸而出的支流,所以仍是將它歸屬於詩歌的系統中。 漢賦時期 班固在〈兩都賦序〉中說:「賦者,古詩之流也。 」又說:「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於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 」 →班固在此即表示“賦”是淵源於詩,並認為賦的價值僅次於雅頌的作品,此意謂漢人心目中,“賦”是和古詩放在同一範疇內去作評價的,漢賦儼然是源於古詩、銜接詩歌系統而來的漢代新詩體。 漢賦時期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中說道:「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又說:「春秋列國朝聘,賓客多賦詩言志,蓋隨時口誦,不待樂也。」 →賦一開始,便是詩歌的體制,若要嚴格區分其與詩之分別,則淵源於賦詩之賦,亦說明了賦是不需弦而歌之,是可隨時口誦、不歌而誦的詩,而不若早期的詩幾乎都是歌唱的。 漢賦時期 齊梁劉勰由詩六義的立足點出發,他認為賦是從六義中延伸出來的分枝或別派,所以說賦是“六義附庸,蔚成大國”,文學表現主要在於描寫物象、繪畫事物形貌,又說賦的特質在於文采華麗豐富,內容廣闊而不狹隘,風格趨於豔麗正則。 →不論是在漢人或南朝人的心中,“賦”作為一個文體而言,它始終是與“詩”緊密相依的,二者關係之深,主要在於賦原本即是詩歌之體製。 漢賦時期 清代劉熙載於《藝概?賦概》中,對於“賦”與“詩”的關係,亦說: 「詩為賦心,賦為詩體。詩言持,賦言鋪,持約而鋪博也。古詩人本合二義為一,至西漢以來,詩賦始各有專家。」 「賦起於情事雜沓,詩不能馭,故為賦以鋪陳之。斯於千態萬狀,層見迭出者,吐無不暢,暢無或竭。」 「樂章無非詩,詩不皆樂;賦無非詩,詩不皆賦。故樂章,詩之宮商者也;賦,詩之鋪張者也。」 漢樂府時期 漢初詩壇仍是詩經體與楚辭體的沿襲,至武帝時代,在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外創立了樂府官署。前者所掌管者唯宗廟的祭祀和貴族的樂章,後者則是負責蒐集民間詩歌和樂譜,來配樂歌唱。後人把樂府用過的詩歌和文人模擬的作品,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時期 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輯錄上自古謠辭,千至唐五代的新樂府辭,合共一百卷,是搜集樂府詩最完備的書之一。其中漢樂府大約四十多篇。“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是漢樂府內容的特點。 《古詩十九首》 文人學習寫作五言詩是從漢代開始的。 東漢後期一些無名氏所寫的五言詩,後來有十九首被收入《昭明文選》,題作《古詩十九首》。這些詩代表了東漢文人五言詩的藝術水平,也代表了中國五言詩的成熟,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明詩》﹞。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主要是反映漢末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它繼承了《詩經》以來現實主義的傳統,在表現手法上,吸取了漢樂府民歌的營養。 古詩十九首與漢代樂府的五言歌辭相比 單就詩體形式而言,並無本質的區別。 在手法上,樂府民歌較重敘事以見情,多鋪敘,古詩十九首側重抒情,以情融事。 在結構上,樂府民歌一般以事情自身的發展順序為線索,古詩十九首中的作品多按感情的起伏節奏為主線。 語言方面,後世評論樂府民歌是:質而不鄙,淺而能深,近而能遠。論古詩十九首是:隨語成韻,隨韻成趣。譽之為“秀才說家常話”。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不同於樂府民歌多來自勞動人民,而是 具有相當文化素質的下層文人。 建安風骨 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叫作“建安”,當時實際掌握政權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這稍前和稍後一段時期內的文學,一般統稱為“建安文學”。 當時的人開始認識到文學有它自身的價值與獨立的地位。魯迅先生說:這是“文學的自覺時代”。 建安風骨所指的文學風貌主要是內容充實、感情豐富的特點。建安時代的作家,擺脫了儒學的束縛,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及講究用辭和文采,再加之處在戰亂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現得慷慨激昂及具有一股明朗剛健的風格。 建安時期:五言詩獲得重大發展的時代 建安時代的北方文學,其作家基本集中在曹氏父子周圍。以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最負盛名,尤其以曹植的成就為最大。 進步之處:句法更加整齊,組織更加嚴謹,也注意到字句的美化、對偶句的運用。 代表作家: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陶淵明、謝靈運。 代表作品:薤露行、萬里行、七哀詩、步出夏門行、短歌行及阮籍八十餘首《詠懷詩》等。 七言詩時期 七言詩的興起與五言詩在時間上差不多,文人作七言詩,一般認為以張衡的四愁詩為最早。 七言詩的正式確立,是曹丕的兩首燕歌行,此後,七言詩的創作曾沉寂了二百年左右,直到南朝劉宋鮑照的〈行路難〉十八首,全力經營,在形式與內容上寫下新的風貌,爾後七言詩才漸漸盛行 。 東晉時期 東晉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是陶淵明(公元365一427年)。他的詩的內容可以分成田園詩和詠懷詩兩類。田園詩是陶淵明的獨創,其詩歌內容包括:農村的恬美靜穆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歌詠勞動以及在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