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试卷.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内容提要及重点要求;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一、 大气的主要成分;二、大气温度层结;;三、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II. SO2的来源与消除:人为来源中,有60%来自煤的燃烧,30%左右来自石油燃烧和炼制过程;有50%会转化形成硫酸或硫酸根,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被消除。;0.28 0.24 0.20 0.16 0.12 0.08 0.04;(2)硫化氢;2. 含氮化合物;;;CO的去除;(2)与HO自由基的反应,该途径可去除大气中约50%的CO;空气中存在的CO也可以导致臭氧的积累: CO + 2O2 → CO2 + O3 CO本身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大气中CO的增加,将导致大气中HO·自由基减少,这使得可与HO·自由基反应的物种如甲烷得以积聚。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可吸收太阳光谱的红外部分。而间接的导致温室效应的发生 。;(2)二氧化碳 CO2是一种无毒、无味的气体,对人体没有显著的危害作用。; 全球气温变化的预测(唐孝炎,1990);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 大气中以气态存在的碳氢化合物的碳原子数主要在1至10之间,包括可挥发性的所有烃类。它们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其他碳氢化合物大部分以气溶胶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人们常常根据烃类化合物在光化学反应过程中活性的大小,把烃类化合物区分为甲烷(CH4)和非甲烷烃(NMHC)两类。; 甲烷 甲烷是无色气体、性质稳定。它在大气中的浓度仅次于二氧化碳,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有80~85%是甲烷。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可以吸收波长为7.7μm的红外辐射,将辐射转化为热量,影响地表温度。每个CH4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能力比CO2分子大20倍;而且,目前甲烷以每年1%的速率增加,增加速度之快在其他温室气体中是少见的。 ; 产生甲烷的机制都是厌氧细菌的发酵过程,该过程可发生在沼泽、泥塘、湿冻土带和水稻田底部等环境;此外,反刍动物以及蚂蚁等的呼吸过程也可产生甲烷。;排放源 排放量(1012g/a) 稻田 17±2 家畜 5.5 煤矿 6.1 天然湿地 2.2 农村堆肥 3.2 城镇 0.6 合计 35±10 ;大气中CH4的消除 甲烷在大气中主要是通过与HO?自由基反应被消除: 使得CH4在大气中的寿命约为11年 。 近200年来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70%是由于直接排放的结果,30%则是由于大气中HO?自由基浓度的下降所造成的。 ;大气中CH4的变化(Dlugokencky et al.,1994);4. 含卤素化合物;许多卤代烃是重要的化学溶剂,也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的原料和中间体,因此,三氯甲烷(CHCl3)、三氯乙烷(CH3CCl3)、四氯化碳(CCl4)和氯乙烯(C2H3Cl)等可通过生产和使用过程挥发进入大气,成为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主要是来自于人为来源。 在对流层中,三氯甲烷和氯乙烯等可通过与HO?自由基反应,转化为 HCl,然后经降水而被去除。如:;(2)氟氯烃类 一氟三氯甲烷(CFCl3,CFC-11或F-11) 二氟二氯甲烷(CF2Cl2,CFC-12或F-12) 它们可以用做致冷剂,气溶胶喷雾剂,电子工业的溶剂,制造塑料的泡沫发生剂和消防灭火剂等。; 消除方式 氟氯烃类化合物在对流层大气中性质非常稳定。 由于它们能透过波长大于290 nm的辐射,故在对流层大气中不发生光解反应; 由于氟氯烃类化合物与HO?的反应为强吸热反应,很难被HO?氧化; 氟氯烃类化合物不溶于水,不容易被降水所清除。 有证据表明,海洋也不是氟氯烃类化合物的归宿。;危害; ; 氟氯烃类化合物也是温室气体,特别是CFC-11和CFC-12,它们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比CO2要强得多。大气中每增加一个氟氯烃类化合物的分子,就相当于增加了104个CO2分子。 因此,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辐射逆温是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又冷却降温形成。 这种逆温层多发生在距地面 100-150 m 高度内。 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有云和有风都能减弱逆温。 风速超过 2-3 m/s,逆温就不易性形成。;lnP C B E D F A;1、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热源是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