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认识论(第六课)讲解.ppt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认识论(第六课)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考点突破·深度剖析;易错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提醒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2.全面把握实践的特点;(2014·江苏高考)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人)对客体(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的实现: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体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原???: ①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认识不能检验认识) 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措施: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2014·海南高考)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真理;2、真理与谬误;(2012·福建高考)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三、认识过程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